不觉间,从事二手书行业已有十多年了。其间认识的书友,已不计其数。绝大部分已因交易结束而归于陌生,只有少数人还有联系。回想起来不免有些惭愧——作为一个爱书之人,为书友们服务那么多年,却没有交情深厚的书友,也实在太不通人情世故了!
其实和爱书之人打交道是最舒心、最有意义的。不必说会得到相应的酬劳,也可能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听闻一些信息,收获一些新知,得到一些支持等等。总体上我对书友们印象良好,更有几位老书友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一个是来自香港的老人,他那时应该有七十岁左右吧。每次来都背一个包,只拣外文书。每次走也都是装得满满的,有时甚至还要提一大捆。他大约一两个星期都要来一次,多半年的时间吧,几乎成了定律。
他买的外文书我看不懂,我们交谈也不多。但是他来久了,我渐渐觉得他买书其实成了一个嗜好。买回去的书也未必会看,但就是要来买,不来就不舒服一般。只是后来发现他的身体有些不好了,渐渐也减少了来的次数,直到他最后不再来了,我也始终不知他的真名,在港做什么?我从他身上得到的感悟是,买书也可能上瘾,而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了。
第二个老书友是王老。他是黑龙江人,曾经是黑龙江驻深办主任。退休后无其他爱好,就喜欢逛书店买书。他几乎是天天来,天天买。少则十几二十,多则百多甚至几百元。真算得上是铁杆支持者。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地为我们的孩子免费提供在园岭上小学的学位。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园岭干不下去了,虽然可以利用他的房子给孩子在园岭就近报名上学,我们最终也没能用上。他的热心和无私,他的对我们不求回报的支持,让我永怀感激!但是,我们多年来只去他家看望过他们夫妇俩一次,然后再未谋面过了。想起来着实有愧,而也无法弥补了。因为王老或已不在了。唯愿他老伴还能健在且长寿。
还有一个老书友,是我们在泥岗开店时的常客。他比王老稍大,姓张,说是已九十了。也是几乎天天来买书,每次都要买个十几或几十块钱的。他在银湖有一处五百平的别墅,还买了不知多少茅台酒的股份,显然是个衬钱的人。但他衣着普通,常常推着一辆自行车出来买菜和买书,外人完全看不出他是个如此有身价的人。所以书能陶冶人,也能让人智慧而通透,即使身价数百万,也能平淡如常。
还有一个书友也姓王,比上面三位老人要年轻许多。他不似他们那样天天到我们店选书,但每次来都选不少外文书。他是给他在英国的外甥女选英文原版书的,后来他还去英国探亲了半年。他对我们的事业大加赞扬,而且一直鼓励和支持。只是因为我们将仓库搬来搬去,而他对外文原版书的需求也渐渐少了,我们的见面也就渐渐少了。
从上面不难看出,真爱纸质书的都是老人,难道这个行业真到迟暮之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