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大家脑子里,想必都浮现出了白猫的图像。
这几天一直在啃一本书,《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黄启团 著),今天终于看完了,现在想写些观后感的时候,却发现脑子里已经忘记了自己看过些什么,只留存着些许正能量在心里。
“不要去想一只白猫”,这句话会记得如此清晰,是因为我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好奇,为何作者偏偏就问及白猫,而不是其他动物或者其他东西,虽然作者的point不在这上面(哈哈......),这般好奇的时候,我突然又想到了一个词,“好奇害死猫”,好吧,跑题越来越远了,哈哈…^o^
言归正传。
据作者所言,我们的大脑无法分辨否定词“不要”,所以往往别人说“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脑子偏偏就会出现这些事情或图像。当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猫' ”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根本无法分辨否定词“不要”,于是大脑就会直接出现白猫的图像了。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时候心怀好意却做了坏事。例如,考试前,家长会带着关心去安抚紧张的孩子:“宝贝,今天不要紧张哦!”,但“不要紧张”恰恰引发了孩子的紧张。安慰“不要紧张”,可往往就会更紧张,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安慰他人时,尽量将语言专注于正向意义,比如用“放轻松”替代“别紧张”,如上例,“宝贝,放轻松哦,爸爸妈妈相信你。” 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轻松”上。
以上方面体现的是语言的指向性,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方面是否真会奏效,但关于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作者的另一观点,我深以为然。
作者所言:当我们给语言设置正向的框架、正向的范畴时,同时也就暗示了对方做出正向的反应;反之,当我们设置一个负向框架时,对方也会被引到做出负向的思考。
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些女人因怀疑自己的老公出轨,然后就总会对老公说:“你是不是又在想那个狐狸精了?” 或许老公本来只是在思考今天工作所遇到的难题而没有想“那个女人”的,但老婆的话却给老公的行为设定了一个范畴 ——“想那个狐狸精”,于是,老公就开始在脑子里扫了各种“狐狸精”。这个老公的“精神出轨”不正是这位“愚蠢”的老婆推动的吗?
“每个人的内在是多面性的,有天使也有恶魔,至于被唤醒的是哪一个,就看身边人用什么语言去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会影响世界,至少是身边的小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还是更糟,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作者以上这方面的观点,我个人就颇有感触。
生活上很多事都可以走语言正向框架。我跟我姐姐感情很好,却也不乏吵架闹矛盾的时刻,每次吵架时总会挑最能刺痛对方的话来互怼,但往往话一出口就会后悔。很多人总觉得家人是最亲的不会离你而去,所以总会肆无忌惮地伤害。最近我深深发觉,换一下语言表达方式,从负向到正向,和谐欢乐画面更多了,尽管是很细微的方面,都能体现到。例如:“这菜炒得很好吃,若是下次稍微早一点起锅会更好。” 代替了 “你怎么又把菜炒焦了呀?…” 还各种嫌弃。两种表达现场我都经历过,效果很不一般,前者肯定听着舒服,饭也吃得香。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减少抱怨指责他人,多走正向语言。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其中,如下作者举的这个例子很犀利,虽然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段子:
据说克林顿与希拉里某次在一个加油站加油时,发现帮他们加油的工人是希拉里的前男友。克林顿得意地说:“看,如果你嫁给这个男人,你可能就得在这里当一个加油工了。”
希拉里不愧是一个政客,她的回应犀利而智慧:“如果我嫁给他,那么今天的美国总统就该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