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朋”? 《说文注》云:“凤飞,群鸟从以数万,故以为朋党。”这是假借的一种意思,引之为志同道合之辈。在这里,孔子所言之朋,即志趣相投且有志于学者。有这样的人从远方来与我相聚,谈道论学,怎能不是一件乐事呢!有人说“朋”指弟子,谬矣。按照以上解释,朋为类分,非弟子之说。
在这里,孔子说了一种现象,或者说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对于学者大家,即便是普通人——那就是有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能聊得到一起的朋友从外地到你这里来,而且是为了和你谈论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道理,讨论一种学问,岂不是让人高兴的事!对我们国人而言,在礼数上怎么也得聚一聚,小酌几杯,甚至聊上一个通宵,所谓秉烛长谈嘛。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孔子的格局怎会如此小呢?在他眼中,在道理论上,在思想观念上,在对礼、仁等见解上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当然是一件乐事,因为有得聊啊,有的倾诉啊,自己的思想观点有人理解啊。这种“乐”是相互的,远方之朋来而乐哉,否则谁会跋山涉水大老远地跑你这儿来,何况那时的交通相当不便呢。
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言“朋”即“弟子”。《史记·孔子世家》“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弟子”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认为“至自远方”与“自远方来”一样,都是指弟子。程颐也说“信众者众,故可乐。”后人亦多有附会者,而本人不敢苟同。《论语》中言及弟子,便言弟子,何必开篇以“朋”指为“弟子”?
有人说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办学之艰辛,忽有远方之人以弟子身份来求学,既能解决生存,又能传道授学,自然高兴的不得了。对此,实不敢苟同。孔子周游列国,亦可谓四处碰壁,自己的思想学说得不到认同发扬,尤其是当政者的支持,心中不免苦闷,亦难免有一种孤独。此时,纵有弟子三千,无论远近,只是施教传道。而有志同道合之人自远方来访,可一抒胸臆,其不乐乎!两个字: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