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地悲剧:都是“公共”惹的祸
“公共悲剧”最初由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共悲剧”也成为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现实生活中,公地悲剧多发生在人们对公共产品或无主产权物品的无序开发和破坏上,如近海过度捕鱼完成近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的掠夺。“悲剧”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有人可能会说: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就必须不断减少“公地”。但是,让“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公地”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严格的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在“公地”里过度,“放牧”的人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才会在政府干预下合理“放牧”。
2.泡沫经济: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得以形成具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在经济学中,泡沫经济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样,人们对它的希望如同一种投机,人们争先恐后地进入,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甚至造成经理崩溃。归根结底,非理性的贪欲让人们丧失了判断标准,最后自食恶果。
3.测不准定律:越是“测不准”越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