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补课色变,在校外学外语约等于涉黄,墙内的老师如履薄冰,愈发不敢越雷池半步;墙外的老师哭天喊地,企盼谋求一份能获得安全感的工作。朋友开玩笑说这是教育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是啊,我常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和难题,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钢铁森林里,人人都在开足马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却又同时要懂得因势而为和随机应变。个人的命运裹挟在这时代的洪流里,就如同《大江大河》、《相爱十年》这样的电视剧里所描绘的那样。人,终究是生而自由而又无处不在枷锁中的存在啊。
说到补课,其实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80年代有、90年代有,到了千禧年更是遍地开花,并且逐渐形成规模。就拿我自己说吧,如果不是“补课”,我可能完全不会从事英语相关的行业。我自己是三年级就开始在外面补英语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做剑桥少儿英语的东西,当时就觉得,好玩,有趣!课本插图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很贴近生活,实战性极强。当然,教材好固然重要,一个合格而优秀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关键。我的第一任英语老师就是校外的老师,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个老师叫Miss Leey(她自己喜欢在Lee后面加y是因为觉得叫Lee的人太多了),业务能力强,而且上课有意思、有活动。说业务能力强是有依据的,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个老师可以用极其清晰快速的语流读出peter pepper那个绕口令,令全班瞠目结舌,全班同学底下猛练这一段,后来还是没人能超越李老师。可以说,当时每周末去东方大厦补英语的心情是既开心又忐忑。开心是因为课堂确实有趣,忐忑的是每周都有大量的单词抽查任务,就这样从一级学到了三级,然后还去西安考了级(那个考试听说读写全都考,考完后证书上会用盾牌的个数从好几个方面来给你定级。就像玩游戏时给玩家定能力值一样,非常有趣)。这是小学阶段的补课,现在看来许多方面是极其超前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到了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开始不那么有趣了,课业压力大了以后,除了英语要补,几个“拉成绩”的学科——尤以数学和物理为甚,也开始要联系老师补课,当时补课的老师就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补习班一个班大概不到二十人,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规模也不小了。老师就在自家院子里、房子里,用有限的空间开辟了个第二教室,然后利用晚上和周末“挣外快”。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社会上有的观点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讲知识,然后把干货留在补习班讲。至少就我个人的体验,没有这种情况发生。补习班上更多时候,是老师补充新的例题,但方法与课堂并无太大差异,当然补习班上老师确实会讲得比课堂上更细致些,也许是因为班级规模小了很多,也许是因为大家的水平相近,补习班的上课模式有了更多答疑、互动的成分,而不像学校里的那种的讲授型教学。无论在课堂内外,至少这些老师都是尽心尽力的,所以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合格的老师了。
社会赋予了老师许多不该有的责任和义务,似乎在外面开补习班就等于不好好教书,没有职业道德。过去常说老师是蜡烛,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们真的大可不必用这么华丽的语言去捧杀老师这个职业。教师首先是份工作,老师也是人,他需要懂得先自保而后保人。就像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他在学生眼中是非常优秀而博学的语文老师,但是在外人来看却成为了没有师德的反面教材,这实在是令人错愕!私以为,如同这个世界上一切的职业一样,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够胜任教学任务,就是合格的老师。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大肆给老师赋予一些他们难以承担的角色呢?我们常说老师是朋友、老师是家长、老师是专家,我想说:老师就是老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烦恼和苦闷,也有缺点和不完美。但这些都不影响他或她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权威和对学生学业的负责。所以,我又想起王小波说过的话: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才是有趣的社会。多给些自由空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