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曾在自传中写道:“孩子是在父母没有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把他们带到这个世间的。我们对他们应该有份抱愧才对,因为没有通知他们,就把他们带到世间。我们就有责任去教他,养他。这个责任可是两部分的。第一部分,对他负有责任,而且他们的言行、是非、功过,对社会要产生影响;我们父母对社会也有一份责任,所以我们应该尽其能地教他,养他。但是,对不起,这里没有任何恩惠可言,我们只有一份抱歉。孩子的未来他们自己决定,我们父母将来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尽可能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不要去祸害孩子。”
1.
今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包宝宝》,讲述了一个母亲在儿子长大搬出家以后,经历着家人各自纷飞的空巢综合征,备感忧郁。一天她包的一个包子竟活过来了,她将包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再次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极尽疼爱,带着他买菜,做饭,逛街。母子渡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而来。
一天,包宝宝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踢足球,但母亲怕它会受到伤害,于是便阻击了他。回家路上,生气的包宝宝拒绝了母亲递过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的分歧。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对母亲过渡的保护表示生气。不满被控制的包宝宝,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有了自己有朋友圈。不再理会母亲的讨好与挽回。
终于有一天,包宝宝带着他的新女朋友回来了。他收拾行李要离开家,与爱人一起生活。
然而母亲却难以接受现实,不愿儿子离开自己的生活,逃离自己的掌控。在几次争吵无果中,着急的母亲,竟将包宝宝一口吃下去了。
事后,母亲虽然悔恨与难过,独自躺在床上默默流泪,但她的掌控欲还是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她的一场梦。当她从梦中惊醒后,她离家出走的儿子回来了。儿子打开了母亲曾经给他买的面包,和母亲一起吃了起来,就像小时候。母子二人边吃边流泪,一切隔阂和结缔都在此刻化解。也让母亲体悟到,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孩子总是要长大。
很多父母不明白,自己付出所有,却得不到来自子女的理解,亲子关系不融洽。
其实是没有明白,爱的极致是放手,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亲子相处,是和平对话而不是命令,是相互包容而不是妥协。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也只能一个人走。
正如龙应台先生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2.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取得对子女人生的绝对控制权,不惜给儿子喂食鸦片,阻拦女儿婚事。
对于儿子的婚事,七巧也总怕别人贪图她的钱,直到儿子开始逛妓院,才慌忙给儿子娶了亲。
但又害怕儿子从此不再需要她,不能掌控其人生。于是在儿子娶亲之后又处处挤兑儿媳,直到将两任儿媳逼死。为了儿子再也离不她,不惜亲自喂食鸦片。
女儿也是拖过了适婚年龄还没有嫁人,后来在堂妹的搭桥牵线下,终于相亲到满意的对象。但七巧却开始拼命阻拦女儿的婚事。最终背着女儿,设局搅黄婚事。
这些母亲们不明白,孩子只是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他们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负责。教育孩子,父母只要正面去引导,不去干预孩子的心智。当他们走偏的时候,我们不是试图驾驭他们,只是看着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指引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觉知。
3.
转眼小家伙就要两周岁了,突然有些伤感,好像还没怎么体会到他每个成长的细节,他已经两周岁了。
也有点小失落,他会越来越大,渐渐的不再需要我们了。其实想想他真正和我们亲密无间的,也就只有这几年吧。
两岁了,虽然语言发育的比较慢,直到1岁11个月才会真正开口学话说。但是妈妈不着急,会说话是早晚的事,晚一点也无所谓,慢慢来。只要看着你健康地成长就很开心。
对你充满着期待,期待着你自由成长,自我成就。但不会将父母自身的要求强加到你身上。因为作为你的父母,我们真正能给予你的,只能教会你爱与被爱,教会你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今生做为你的妈妈,希望我们能和平相处。你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所以我们不会企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替你规避你可能遇到的风险,安排你的终身。有些路啊,总得你一个人走。
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并且我也很喜欢: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