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边人聊天,杜绝不了人说人,在私底相互的评论中,难免不听到一人说起另外一人,语调大致如:他(她)就是好(坏)人,他(她)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她)就是一个小人……好的坏的,总是不断在耳畔回响起,如果我们不这样表达,似乎显得我们对人不够了解,表述也不够准确,概括不够全面,这就是标签化。
我们为什么要给人帖标签?试想我们到图书馆怎么找书?图书馆里的书籍成千上万,为了快速地找到一本书,通常就会将书分类,如我们都熟悉的历史、社科、经管、文学等等,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方便查阅,迅速识别。那给人贴标签大致的意思便是,给定你一个标签,不用详细去论述,听者便明白了七八分。这就是标签的魅力,也是它的功能。
标签化认识好吗?这很难界定。因为标签化它的本质是简化认知程序,从总体的认知效费比来讲,应该说它是好的,至少可节约很多不必要的认知消耗。但从个体而言,极端标签化,会让人对事物的认知集中到某一个点,易陷入以点概全的盲维里。
真的好的认知,是点、线、面的结合体,还得加上一个偶然性。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知道摸象描述的可笑,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它整体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