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给学生写作知识的源头活水就是语文教材。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编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隐藏着丰富的写作知识。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台阶》这篇小说(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在临下课的最后几分钟,我引导孩子们从写作角度来探讨藏在这篇小说中的“写作密码”。
先看文章的开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这个开头非常精彩,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这短短一句话,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人物----父亲,事件的关键词----台阶,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此外设置了悬念,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真可谓一箭三雕。
反观当下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很纠结开头怎样来写,不知道如何下笔。我经常批改考场作文,发现不少孩子把作文开头写得繁杂,写了两三百字,也不能看出这篇作文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孩子们能学习借鉴这篇文章的开头方法,何愁写不好文章的开头?我们还可以从朱自清、鲁迅、老舍、杨绛等大家的文章中发现,他们大多是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开头。
本文隐藏的写作密码之二:运用“数字”来表现人物。
比如有这样一段文字: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这个描写片段的中心句是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作者没有笼统地表述父亲一年忙到底,而是把父亲一年的时间的劳作详细地“罗列”出来,用“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剩下半个月”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父亲无论严寒酷暑,一年到头永远的辛劳。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比如写一个同学,表现他学习很勤奋的特点。可以写他周末的时间安排。早上到
晚上他一天如何安排的,这样写起来,比“他学习很勤奋”这样的句子有更丰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同样,作为细节描写,下面这个描写片段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那时候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在这段文字里面,作者用了一些动词非常生动形象,比如“浮”“飘”“挑”等。一个“浮”字生动表现了当时雾很大看不清父亲全身的情景。
“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这句话是细节描写中的细节,作者不仅观察深刻,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同特写镜头一般,带给读者的画面感非常鲜明。作者的“凝视”之深,让人难忘。
记得曹文轩在一本书里写道:“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你的作文为何写不好?因为你没有凝视这个世界。没有凝视,哪来细节?没有细节,哪来生动?缺乏细节描绘,恰恰是大部分孩子作文写不好的具体表现。向来套路得人心,唯有细节才动人。
教材中的写作密码有很多,需要师生共同“凝视”,才能不断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