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简书有些日子了,但是作为一名写作新手+写作小白,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迈出第一步、写下第一笔。
原因和许多没有动笔的书友可能是相似的:没有勇气公开发表文章,把写作看做是一个高大上的“事业”,非是有成竹在胸则绝不动笔;其次,没有话题可写。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仿佛到处都是司空见惯的,毫无新意可言;第三,因为目前写作对于自己完全是一项兴趣上的事情,相对于主业只能靠后站。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当“主业”完成时,几乎没有精力再投入到这个副业当中了。
这也是拖延症的一种表现吧。想想自己的想要写作的初衷,无外乎有三点:
1.借助输出推动输入,促进自己更有效地吸收知识。过去的自己买下一本又一本书,读过一本又一本书,但是每当与人交流时,大脑就几乎一片空白,那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文字、发人深省的道理、本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知识,都像过眼云烟一般,和当下的自己再无瓜葛。至于输出对于输入的好处,则是有众多大家为之“代言”,优点不言而喻,缺的只是自己的行动。
2.渴望扩大交流的范围。我不否认自己有着人类共有的渴望交流的特性,而自己身居东北的一座小县城,每天打交道的人最多不超过15个,相比于在帝都上大学时真是落差巨大(当然,小城自有小城的恬静与祥和)。毕业已经将近三个月了,这三个月很难做到“既来之,则安之”,每每想重返一线城市,回到人潮人海中间。直到不久前自己才猛然忆起,互联网早就帮助我们解决了交流圈的问题,贴吧、论坛、公众号、简书……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权利发出自己声音的时代,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上的隔阂。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竟然忘记这触手可及的工具。
3.记录、分享、讨论生活的渴望。我曾经写过几年的日记,中间断断续续,从初中时代一直写到大学。直到现在,还能在日记中看到初三时自己因为暗恋的女同桌被班主任调座位调走后的伤心难过;还能看到,高中时有一次全班播放“感动中国”,在讲述林俊德院士在病床上带着呼吸面罩仍在坚持工作时,我和同桌——两个男生各自暗暗抹泪、谁都不想让对方看到的场景。但是,日记到大三时终于停止了,因为发现自己生活过的了无趣味、千篇一律,从笔尖流出的更是如流水账一般,我把那个写了三分之一的日记本忿忿地收了起来,再也没有翻开过。然而,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并非生活无趣,而是我少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细节、记录细节,就像《与神对话》中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人,每一段时光都是金色的时光。并不是因为生活无趣而无法写作,更多的是——至少对于我——因为不去观察、不去写作,生活变得更加无趣。
以上三点,就算是我的“初心”吧。
那么我到底是怎样在这里敲下第一个字的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写不出来,所以只能问询度娘。百度上敲入“如何”、“第一篇”、“文章”这几个关键词后,按下Enter,前辈们的经验就纷至沓来,我一口气浏览了七八篇文章,将其中有启发性的、能解决自己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自己就有写作的思路了。
那么,关于前文中提到的阻碍自己下笔的三个障碍(1.不敢写 2.不知道写什么 3.没有时间精力),我是怎样解决的?
首先,不敢写。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上的障碍,因为打开电脑、登陆简书网站、写下千八百的字,这一系列简单的过程、动作中间几乎没有任何人会从中阻挠,有的只是自己脑海的一个噪音。让我在这一层面有所突破的,是一周前的事。当时亲戚家的一个小妹妹和他爸爸妈妈来到家中做客,大人们聊家常,我就把她带我自己的书房,取出64色的蜡笔和白纸,让她画画。她真的是一个“小”妹妹——还没有上幼儿园,前年过年时我还在她家抱着她合影,她则吮吸着手指、穿着开裆裤。但小孩子有着自己的优点,她拿出画笔,不去垂头深思自己要画什么、不去担心自己画出来的好不好看、会不会遭致非议,直接在纸上画开,而且画完后还会神气地拿到大人前去展示。当然,妹妹不是画画天才,她的“作品”是大人们难以理解的涂鸦之作,但是在她身上我发现自己所缺少的勇气、多余的疑虑。
其次,不知道写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同自己写作的目的密切相关。想要分享生活,那么就记录生活;想要发表对于某个社会热点的看法,就要搜集一下相关的资料,条分缕析地道明自己的观点;想要谈一部电影,就讲一讲主人公的特点、关键的情节、人物的细节。大体上,写作的素材有两大来源:我们亲身体验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收到的信息(杂志、专著、影视剧等等)。《写出我心》中写到,让写作来完成写作,让你自己消失,你只是记录涓涓流过自己身体的思绪而已。如果生活经验少,就主动扩大自己的信息面吧。
最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写。在经历了多日以来拖延的折磨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根据“要事第一”的原则,让“主业”靠后站,早晨吃完早饭后便打开电脑,登陆简书。没想到,到目前为止,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自己已经敲出了1900字,而不是原以为的“憋出”几百字后就草草收场了。在《成为作家》中,作者建议每一个想成为作家的读者(这里的“作家”可以看做“写作的人”,而非专指写作大家)每天早起半个小时,起床洗漱后就开始写,连书都不要看,就这样顺着自己的意识流绵绵不断地写上一阵子,不久后我们就会熟悉这种写作的感觉,同时也解决了没有时间写的问题。
至此,我的第一篇“大论”终于要告一段落了,读起来想必是千疮百孔的感觉。但用傅爷的话说,那就是“我很满意”,因为这是一项“0”的突破。为了能够自由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受能力上的制约,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坚信,做了,就要比没做有收获!
原来,写出第一篇这么简单。
欢迎评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