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旧书」,是初一的暑假在外公家,翻出一本1982年版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淳朴的封面、陈旧的书香一下吸引了我。又是才领略到「维特的烦恼」的年纪,我游戏都不打了,一口气把书读完,脑中维特举起手枪对准自己太阳穴的那一幕久久不能忘怀。把书在手里又翻来翻去,觉得那书和现在的出版物不同,字体端正、粗糙,没有多余的插图和空白,除了一个简短的导读、正文、基本的出版信息,什么也没有。实在是老老实实的一本小书。
后来在外公的书架上找到了更多79年到82年之间的书,都是一样的风格:一幅笔触质朴的画作封面,内页就是一行一行的字。没有夸张的行间距、页边距,没有细腻的印刷、华丽的字体和光滑的纸面。与现在近似于艺术品的精美出版物相比,那时的书在装帧、印刷、页面设计上都乏善可陈,粗糙地只剩「阅读」这一项功能;但也正因为此,那时的书反而最让人有阅读的欲望。我在那段时间读完了几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后来,我开始有意地购买二手书。除了最让人上瘾的逛旧书摊之外,还有特地上网找的一些绝版书。二手书,一是便宜(绝版书除外),二是有趣。如果说读一本好书是在和作者对话,那读一本被细心的读者读过的好书,就是同时在和作者、之前的读者两个人对话——同一本书,包含了两个人的两层历史,而你,这第三个参与到这本书里来的人,就正在为它赋予第三层的内涵。
有些读者,和我一样,有在扉页题字的习惯。写下这本书某年某月在某地买的(或是读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兴致来了可能还写上一两句勉励自己的话,「长风破浪会有时」之类的;让人可以细想当年的景致。譬如说,一本书上题着「一九九八年购于某某书店」,我便可以想象,在我年方四岁,被大人们当宠物逗弄着的时候,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个青年碰上了这么一本书,怀着某种心情买下,找一间教室坐下,摊开,满怀希望地在扉页写下我现在手里的这行字。他当年捧着这本书,正如我此刻捧着它;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本书辗转流落到了我这里,原来的主人却不知身在何处,有着怎样的境遇。
还有的书主读书仔细,重要的的段落工工整整地用尺子打着横线,边上一笔一划地记了笔记,对我这后来者的阅读也有裨益;再有喜欢做批注的,我就更开心了——我也喜欢批注。用与他不同颜色的笔,于他的批注边上,再指摘他的批注——好似两个人聚在一起对一本书评头论足,好不热闹:原主人写着「精彩!」的,我偏在下面回复一个「一般般吧」,原主人写着「十分同意」的,我老不客气地在下面写:「胡说」,再把我的看法奋笔疾书。对某一问题特别有话说,纸上笔走龙蛇一番、书页上多了黑压压的一片之后,我常感口干舌燥,仿佛真与人理论了一场似的。由是,别人看我是孤零零一人在读一本书,辅以时不时的写字;在我,则是与作者、书的原主三人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一本书,就是同时包含了三个人、三个时空的一方洞天。
尝到这种妙处之后,我一度走火入魔,书「买旧不买新」,哪怕价格相近,也宁愿拾他人旧物。及至连续几次,遇上粗心的藏书家,书里横线画得乱七八糟,偶尔写两个字也是不忍卒读的鬼画符,实在影响阅读,这才止住狂热,对旧书有所拣选。但逛旧书摊的瘾,恐怕这辈子是戒不掉了。毕竟打开一本旧书,你可能就会发现一张和自己一样大的购书发票,一张比自己年长的借书卡,一个自己父辈的人青年时的笔记——而你收藏起这些,往往只要几十块钱,甚至是十几块钱,这叫人如何爱得释手?
不但是书,许多旧东西都有这种「窥见前主人的人生」的作用。用着廉价的物件,还能从它外表的「旧」上面揣度一段属于他人的、与自己的过去曾同时发生的历史,满足心底的小小「偷窥欲」,实在划算。
然而,旧虽有旧的好,对新东西的喜爱才是更自然的情感。买回新东西,撕开外包装、开启封条那一瞬的快感之强烈,让人欲罢不能,以致有时购物成瘾。而且,越是隆重的场合,东西越是要新。再抠门的人,还不至于朋友过生日时送件二手货做礼物(除非这是件文物),再节俭的主妇,也不会想要在婚礼上穿一件别人穿过的婚纱。
我们喜欢买新东西,有时为了买「新的」——而不是「别人用过的」——多花一大笔钱也在所不惜。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怕别人用过的东西有毛病」。但是,新东西难道就不会有毛病吗?买来之后,你用了,不也还是变成旧的了吗?很多时候,与其说买新不买旧是因为新东西「有保障」,不如说买新东西让我们心情更舒畅,让我们觉得自己更重要。努力工作之后,用报酬给自己买一台最新款的手机;搬家时,用积蓄买来最新技术的大屏幕电视,人们在做这样的消费的同时,也在告诉着自己:「这是我应得的」「我配得上用这些崭新的东西」。我们不想觉得自己好像是只能拾人弃物的可怜虫,我们想住新房,开新车,穿新衣,对自己说:是的,这些都是新的,都是专为我准备的,我是它唯一的主人。
对新东西的渴望,来自人们本能的占有欲——我们不想在自己占有的东西上,感受到有任何别人的爪牙伸过来,哪怕那只是陈年往事的幻影。很多人绝对不买二手车,觉得开着一辆别人开过的车「总是觉得别扭」「老觉得会有问题」,即使是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检测、确信没有任何问题的半新的车也不例外。这样的人,无法想象一个陌生人曾经坐在他坐过的位置上,用和他差不多的姿势踩过油门和刹车,用手摸过他此刻正在抚摸的方向盘——这会让他发疯,觉得「这车不是我的」。说到底,这不过是另一种处女情结罢了——我想要你,我要100%的你,我不要你身上有任何别人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