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会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是对学习抱有热情的人;我猜想,你一定也很焦虑,就像现在许多微信公众号里软文描写的那样,焦躁不安。
Well,如果你很焦虑,那么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在进行某些升级、学习,或者迭代时,心情会感觉到一阵轻松,如同大脑吸食多巴胺一样。我就不断体验过这种感觉。必须要清醒的是,认知能缓解焦虑,而只有深度认知才可以让你避免焦虑。
我们会焦虑是因为我们是有理性的生物,我们会对未来有预期、有期望,这些预期、期望,会带给我们压力。同时,这个时代是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未来是那么的不确定,以至于黑天鹅频出。Everything is possible!不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写实。未知带来恐惧——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未来,不能锚定我们的心智,那么焦虑似乎不可避免!
So,are you ready?Maybe not!
至少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未来属于领导者。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能找到自我,还能帮助别人找到自我。
Meybe you can do something.But, let's slowly.
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可以从一些细小的部分开始。比如,一次圆桌会,一次奇妙的相遇,或者是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1.
有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在开始前准备好答案,“为了达成我们的目标,你愿意付出多少呢?”很多,还是很少?我是打算付出很多的,而且我也已经付出很多。比如,去年的12月份的时候,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当当读书”上居然就充值了超过250元用于购买电子书,而且后来又冲了几次。截止目前,累计下来我在当当上已经购买了227本电子书,kindle上也有超过100本(包括期刊),这些电子书主要都是最近2年入手。统计下来后,才发现,我居然买了这么多,让人不敢相信。当然绝大多数都没怎么读。
2.
今年以来,我参加了不少沙龙、聚会,以及一些线上、线下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收费的,有些还价值不菲,当然收获也颇丰。直到这次“外滩商学院.圆桌会”,感觉非常不同,如果要我用一二个词来描绘参加圆桌会的收获、感受,我会说:“舒服”“接地气”“心领神会”。我们讨论十分具体的问题,我们讨论那些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有些问题让我长久以来都很痛苦,为此我也投入很多,而“圆桌会”让我知道了大人物们口中“天真”“年轻”的含义——你肯定觉得我在夸张,其实生活里哪有什么夸张,一切都是写实罢了。同时,我们还会触及内在的自己,甚至是不断地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你想知道身边站着一位高管教练是什么感觉嘛?我肯定是不会告诉你,除非你亲自体会,否则那种成长的感觉无法传递。我只是欢喜和高兴……体会到,就是赚到!
3.
试举一二例吧。他人的视角总是能给我们不同的启发。比如,我们大陆的内地人身上,往往都有使命感,我猜你也有,只是你没觉察到。当我注意到圆桌会上大家的奋勇上进,对求知表现出的那种强烈地渴望,我知道那位搞文学评论的学者,他的观察十分深刻,十分接地气。同样,别国学者的视角,也往往能看到我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某些特征。比如说,“你们中国人的思考都在10000米以上”——我是被这句话震到了的,而且我知道,如果其他中国人的思考都在10000米以上的话,我自己的思考应该在12000米以上。我们以为我们讨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讨论问题时,又往往变成思想碰撞,因此激烈异常,而没有结果,即便有结果,这种结果叫做“达成共识”其实更贴切。老外们是怎么看待“解决问题”的呢?其实很简单,“落到地上来”,你知道你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你能直接去做的,这样就行。
4.
我是主动请缨写这篇个人总结、收获的,我发现当我想表达某个想法时,语言是十分匮乏的,许多内容都不能表达准确。比如说,“每个人都是隐形CEO”“服务好老板、理解老板痛点”“年入百万的高管在能力上可能不怎么样”“职场价值”“你没有的东西不要向别人要”“理解老板的可怜”等等。我想,知道上面的道理是一件事,而真正体会到是另外一件事。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应该是知识,而是认知,尤其是深度的认知。
我喜欢一种说法:好学问的标准是看它能不能让你感到更加无知,让你更加谦虚。对我个人来说,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一堵容易难以逾越的墙,而这堵墙,现在正在倒塌中。
以上,记第二届外滩商学院圆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