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与李历老师是忘年交。
李历,号慧潭,共和国同龄人,旅法画家,年过六旬,已可称李公。不过,还是习惯称他李哥:一为其画艺,二为其精神。
相识多年,再写李兄,旷达精神,一如往昔。
贵州是李历老师的创作福地,此话一点不假。
李历老师2007年回到贵州生活(早年曾随父母下放贵州毕节),至今已近10年。这10年间,李历老师主要以艺术家的身份活跃于贵州-北京-海外。而这一期间的大部分作品,也主要创作于贵州。尤其始作于2013年的《百草集》系列更是如此。
“情系贵州”——李历作品展,是李历老师回归贵州后于2012年在贵阳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了他前几年创作的国画、油画作品数十件,其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鸟画小品尤其受到好评。于是,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李历老师的创作开始主要集中在花鸟画上。
创作之余,李历老师一直对传统中医药兴趣甚浓。2013年,李历老师为一位商界的朋友创作了一组以石斛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铁皮石斛被称为中国九大仙草之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形状如兰又稍有不同。创作这组作品时,李历老师特别上心,还特地找来相关资料学习,以便能捕捉到石斛与众不同的神韵。研究创作这一组作品的过程非常愉快,这就为之后李历老师决定创作系列中草药花鸟画埋下了伏笔。
2014年4月,李历老师应邀赴阿联酋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期间,李历老师在迪拜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在这个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李历老师感受到中国文化所受到的欢迎。回到贵州后,他开始潜下心来更加系统地钻研以中草药为题材的花鸟画创作……
创作伊始,李历老师还是有不少困惑。中国传统花鸟画,大多取材那些形态优雅的植物花卉。千百年来,这些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题材,已经千百遍地被艺术大师们表现过,精品佳作无数,如果要以它们为创作题材,可以说只需向前人取经就足矣。可是,中国传统中草药中,不少植物品种都是前人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加之,这些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外形又不甚优雅,画起来着实有些伤脑筋。
当然,这都不算最严重的,关键是要画好这些中草药,还得好好认识一下它们才行。于是,在确定了这一创作计划后,李历老师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有关知识:买书、看展、游历,访友……他甚至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也种上一些,以便好好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
创作过程,甘苦自知。但李历老师性情豁达,即便是苦的,说出来也不见得有多苦;一些苦味,从他嘴里出来反而有嚼头了!就说画鱼腥草(贵州人称之为折耳根)的时候吧!鱼腥草外形平淡,似无可入画。为了让这一中草药入画,李历老师煞费脑经,尤其在构图上斟酌来斟酌去,耗费的岂止是笔墨功夫!
当初开始创作时,李历老师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也不曾给自己定下一定要画满一百张的任务(现在其实已经超过一百张)。创作就是这样,一天天日积月累,结果往往首先令自己大吃一惊。没有人知道李历老师为完成这套作品所历的艰辛。好在,个性爽朗达观的李历老师从来不惧怕困难和挑战。况且,很多朋友在知道李历老师的创作计划后,也给予了他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就是这样,最初可能只是想到自己,到最后,竟有可能跟自己无关了。
中华九大仙草,是《百草集》中的亮点。但是在创作这些题材时,李历老师也碰上不少困难。据唐代开元年间《道藏》:“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深山野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苁蓉”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按此中标准,一些仙草实难得见。即便如此,李历老师还是尽力而为,这不仅是求全,也是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国人对传统中草药的关注。
2017年7月,李历老师的《百草集》专题展,即将在中国故宫博物院举行,而同名画集也将由故宫出版社出版面世。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该法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而制定。《百草集》,一套原本只是想在创作题材上有所出新的个人创作计划,最终竟与传承传统医药文化连上了关系,这不能说只是艺术家的幸运。
李历老师的花鸟画,曾经得到画坛名家刘奎龄、范曾等的亲自指点,造型、用色和渲染均不落俗套,风格自成一路,加之早年便四方游历,本不习惯躲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其所营造的花鸟画境便多了几分生气,尤其玉兰和桃子,更是李历老师的拿手好戏,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画的当代性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李历老师久居欧陆,视野自然并不局限于传统,虽然年过六旬,心态依然年轻。对他而言,传统中国画也好,西洋绘画也好,都只不过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理念和技法体系上的支撑。然而,绘画远不只是学术层面的问题,它还包含更为重要的情怀。李历老师所感受到的,不是旧纸中的冰冷山水,而是鲜活的时代生机;他渴望传达的,也不只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陋室别韵,而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满怀希冀的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眼中,但凡有生命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物。花鸟画为什么一定只能画那些概念里的梅兰竹菊呢?果蔬草药一样可以抒写,一样可以表现出那份优雅的禅心清韵。
李历老师虽六十开外,却一向乐于以不断的游历来拓展自身艺术视野,并长期坚持写生,师法自然,刻画鲜活生灵,作品样貌总是朝气充盈,予人以生机勃发之感,而在纯净的画面中,则蕴藏着李历老师一心向善的优雅性情。
有评论说,李历老师的花鸟画,构图过于简单,画工不够精细,笔墨也不太讲究。的确,现在是一个重“工”(技法表现)的时代,很多当代绘画作品,就是靠着繁复的画工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简单和复杂只是相对的概念,看似简单的技法表现下所隐藏的,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丰蕴的人生积淀。况且,化繁为简,不正是很多人的理想吗?这个浮躁繁杂的时代,不正需要这样的画面让我们回归最朴实的生活状态吗?
艺术重精神,情怀亦不可或缺。某种程度上,情怀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对贵州这片热土难以割舍的情感,李历老师不会在绘画创作的黄金阶段义无返顾地扎根贵州,不会一次又一次怀着愉悦的心情支持贵州的民间助学事业。而贵州,也不负这份炽热的赤子情怀,以她的秀美山水,激发李历老师创作出《百草集》这样的好作品。
李历老师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对艺术、生活永远都充满了不曾衰竭的激情,这种状态,尤其容易感染旁人。
中国人常说文人相轻,但李历老师的慷慨性情,成就了他在艺术界的好人缘。只要是朋友,无论谁开口求画,李历老师就总是难有推脱的时候。但没有人知道,当他通宵熬夜赶画,累得直不起身、迈不开腿时的痛苦滋味有多难受。而这些,是绝少出现在李历老师和朋友的谈话中的。朋友们从他口中听到的,要么是对于下一件作品的创作巧思,要么是关于下一站行旅的“广而告之”。
生活中的李历是一位茶痴,除了纵情书画,就是吃茶。只要是好茶,来者不拒。在他一篇名为《三味茶香》的小文里,他这样谈到自己的茶经:喝茶,也不单是喝茶的香,茶的味,因为感官上的愉悦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品茗修身,品忍、品静的修养,体味修心、养心之妙。品茗如品人生,尊重每一款茶,用心体味每一款茶,自然就有所得,就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品到、学到很多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茶道高深玄妙,对常人而言,无需参透,有感便可。茶文化博大精深,懂不懂得也并不重要,只要能从茶中品出人生滋味,多一份淡泊,便多一份宁静,这便是:“万缘皆放下,只需一壶茶”。饮茶之趣、品茗之悦、悟茶之理,这茶中三味,唯用心体味,终可有所得。
这些年来,李历老师始终像一位初闯江湖的年轻侠客,精力旺盛到难以复加,一边坚持绘画创作,一边还积极参与贵州艺术产业的发展。李历老师的身上,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难道说,他竟有一颗不会衰老的心脏?不,这其实是信念的作用:信念带给他精神支柱。而这信念,正来自李历老师早年与贵州结下的这份不了情缘。
这份情缘,想来也是《百草集》能最终完成的一个重要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