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是一部讲述痛苦且令人痛苦的电影。它之所以令人痛苦,是由于在其他作品中,痛苦往往被视作通向成功的环节,但此片中,痛苦则是第一性的:我们不知道这番痛苦能给人带来什么。
我们小时候总是被教导,付出就会有回报,努力就会有收获。我们小时候的世界也确实是这样的。高考就是一个人为营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付出与回报高度成正比。于是,有的人会因努力获得的正面反馈而更加努力,因为他感受到自己越努力就会越进步。但是,甚至在如此公平的环境中,也早已出现了付出得不到回报、持续不断收到负反馈的情况。这使人痛苦,但有人能在痛苦中继续激励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付出之后的回报,也不是付出之后的成功,而是如何才能做一个配享成功,尽管成功不一定真会降临的人。谋事在人,成事却不在人令人痛苦,但正是这种痛苦激励着人前进,激励着人更深入地筹谋。
电影中,当男主角在家庭聚餐上说自己搞音乐的时候,他父亲问他:你能进林肯中心演奏吗?这场面大概就像一个人说自己是搞科学的,别人问他:你能拿诺贝尔奖吗?荣耀作为一种目标鼓励着人,也许也是对荣耀的想象让人能够忍受挫骨削皮的痛。那么,打碎他对荣耀的幻想会怎么样呢?告诉他,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上了一所好大学不一定能有一份好工作,搞科研可能毕业了会去开出租车谋生甚至毕不了业。那他还愿意折磨自己吗?
男主角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知道自己不在这条路上走到底,就只能去卖三明治,但他还是要去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学院,跟最狠的导师。他父亲曾对他说:“等你到了我的年纪就会看开。”他回:“我不想看开。”一切的努力都不蕴含着成功。影片最后,他获得了导师的一个微笑,但随即而来的谢幕,仿佛依然告诉观众:没有人知道他未来的路会走成什么样。他可能最终站到了林肯中心,可能不到四十岁就像他的偶像一样死在大街上,除了下一个年轻的疯子之外没人记得他的名字,也可能继续在面包房工作并最终看开,在老年的时候觉得年轻的自己真可笑,终于过完平凡的一生。——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此时,他依然愿意为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折磨自己,或者是与一门自己早已不爱的事业死怼到底,并为此露出微笑。
这毫无疑问是偏执狂。偏执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值得过的,男主角的父亲显然就这么认为。他父亲所能做的,只能是护他周全,不让他自己伤害自己,最后目送他冲向不为很多人理解的卓越。或许这并不是真正的结局?或许影片所讲述的这段时光谢幕多年后,男主角像他那个师兄一样患上重度焦虑与抑郁,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后,这位父亲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不再逼自己,终于安心卖三明治,卖披萨,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们不知道,观众不知道。
本片最反套路之处,就是以这样一种到处都是未知数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偏执狂形象。很多作品中的主角也偏执,也要忍受磨砺,但他们身上有主角光环,观众知道导演将降大任于他们,目前只是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可是在本片中,观众只能看到一个被空乏其身、动心忍性的人在训练时流下的鲜血,而看不到他有任何成功的迹象。观众只能看到他寻求被承认的痛苦历程,只能看到他最后或许终于被承认了,但他以后会遭遇什么,我们依然不知道。恰恰是在这种处理中,我们一般人被带入了电影之中,而不是像所谓的客观历史编撰学家那样,旁观地描述一个成功者是如何走过荆棘通向成功的。后面这样一种描述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主角的成功已经被预设了,他所遭遇的痛苦成了他通向成功的环节。但在本片中,痛苦的地位是第一性的,痛苦并没有被预设为通向成功的环节,因而它所展现的痛苦也更动人,更有代入感。我们在努力的时候,并不知道哪里会突然冒出来一个方方面面都比自己强的人,然而现实就是这样充满偶然性。除此之外,真实的人所经历的苦难,还包括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质疑,质疑自己所经受的这些苦难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他足够聪明,他会意识到自己不能过分陷入自我怀疑之中,然而世间并没有一次性的超脱,能够做到来回挣扎,就已经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或许才是大部分并非天才,却生了一颗天才的心的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