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哲学是:关系即人生的意义。它不向上问上帝,也不向内问这个发生关系的主体,它只是像个孩子,在熟悉的关系中找到期待、思念和一切生活的重量。在关系面前,其他的金钱、领土、称赞、学问或自卑自怜都是虚的。
不难想象这本强调归属感的书引起全世界的兴趣,对于“关系”这种现实具体问题的关注,更是让它在中国大受欢迎,对于一个准妈妈来说,我发现我也很难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妈妈不曾期待它聪明才智、是男是女、或是其他附带条件,妈妈的快乐和幸福只是与这个新生命在长久的日子里建立点点滴滴,在包容与支持之中找到彼此的归属。
只是我还是觉得有些困惑,在于,一个人生命的质感与重量,除了归属感之外,似乎也来自自主和胜任的感觉,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所长,需要像一颗树一样成长茁壮。缺乏对发展和个性这些最主要人格议题的探讨,让我有些犹豫他是不是适合成为一些人口中说的那样“经典”。
支持《小王子》观点的说法有很多。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没有归属感,其他方面的自我发展无忧谈起。根据《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发展,脱不开温暖的、适时回应的成长环境。可见归属感作为人格发展前提的必要性。
归属是我们发展的动机与终点。已经再版12版的《社会性动物》这本书,指出在支配社会生活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再谈及其他的社会发展之前,得到归属,是我们最重要的动力。其次,一项横跨75年的调查也指出,“我们从这项七十五年的研究中获得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保持幸福和健康”。在哈佛的这项研究中,最幸福的人不是那些取得骄人成就的人,不是那些获得最多金钱的人,也不是那些童年最快乐的人,而是那些优先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人。这些人最有可能活到80岁或90岁,而且会享受生命的乐趣。
二读《小王子》,上次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只是对书里的好笑的插图留下印象,这一次已经是要当妈妈的三十多岁的人了。现在的我对于生活中价值观的错乱迷茫有了自己的体会,也该更加知道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真实。
我想,《小王子》的重要性不待多言了,它不用生硬的实验数据,而是用故事的方式,通过温和的嘲讽一类又一类偏差的世界观,端正了我们最应该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关系”。一个孩子日夜玩耍的玩偶、一朵你精心照料的花、一只你陪伴过的狐狸,你持续爱过的人事物,他们构成你生命的核心。持守核心,我们才不会迷惑,仰望星辰和走过花园,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