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手机在床头振动,应该是有信息来。我揉揉眼睛,拿起手机,翻看起来。“我们打算下个月办婚礼了,等时间地点定了再通知你。”谁啊,结婚与我何干啊,这么早就发来信息,扰人清梦。一番抱怨的同时,还是架不住好奇心驱使,再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研究生同学雪英。
你以为她发来信息,是因为我是她的同学?不,更多的原因是,我还是她的媒人。
前几天看《人生不过一场爱》那本书,作者刘墉写了三个故事,来阐述了他的媒妁之言多幸福的观点。我真心希望,我的这一场媒妁之言,也能给雪英,带去一场幸福。
说起这一场媒妁之言,大约要回到研二的时候。那时候,我和研三的师姐住在一起。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徒弟”在视频中瞟到了我,于是对师姐戏说,有美女师妹也不介绍认识一下吗?
就这样,在师姐的引荐下,我认识了雪英的老公——李俊。当然,那时候,李俊还只是师姐的“徒弟”。网络时代,我们还没见面,便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聊天。我一边在心里默默的提醒自己,不能傻到人还没见呢,就相信他的甜言蜜语。一边又在心里默默的认可着,这个人,我们见了面,应该就是我的男朋友了。
可我内心一直有所保留的,不只是我们还没见过面的警惕,还有的就是他一米八几的高个和我一米五几的小个。他金牛座的吝啬金钱观(那段时间特别信星座,每天都会看星座运势,也顺便看一些星座的分析),而我,则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碰巧的时间,或者说是在师姐的安排下,我们见面了。见面那天,我们一起从我的宿舍楼走到了教学楼下的湖边,大约用时10分钟吧。导师打来电话,说有个项目需要修改,紧急召回我们几个学生,我便扔下一句话回去了。
至此,我们便完成了彼此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到目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我的准男友就在师姐转告我的那句“你太好强”中,没了。那时候,雪英同学还在恋爱之中。
大约因为还没开始,我竟然没有丝毫的难过。还在心里默默的把他作为一个后备资源,与身边的女生匹配了一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牵线搭桥的热心人。这番心里匹配,居然让我发现了一个最佳人选。
那就是我的同学,雪英,因为他们的老家是一个地方的。毕竟,谈恋爱,要想修成正果,同一地域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这只是外在得不能再外在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拒我了解,身高、学历、家庭背景、价值观、人生观,都较为相当。唯一的问题是,当时雪英还在重庆读研,李俊已经本科毕业,在四川就业。
要不怎么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呢?我不记得为何,只知道,后来,雪英阴差阳错的,和她本科时期的男朋友居然分手了。要知道,我们这帮同学和师弟师妹,可都以为他们已经是铁板钉钉了啊。我感觉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又一线生机。呵呵,感觉我为了撮合他们,心里在默默祈祷雪英前期恋爱的失败一样。
可事实居然就是这么巧合,后来,雪英又谈起了恋爱,可谁曾想,那个男人,竟然是一个渣男。那男人,在一家日企上班,在城里买了个小房子,我们还跟着雪英去过他的房子呢。那时候,我们又觉得雪英和这个渣男铁板钉钉了。当然,那时候,还不知道他是个渣男。直到后来听说,他还没和雪英分手,便又找了个女人在房子里鬼混。要知道,雪英与他的距离,也不过30分钟车程。这根本都不能叫耐不住寂寞,只能叫渣。
雪英和渣男分手了,没有难过。我挺她,这种男人,没了简直是喜事儿,值得放鞭炮的那种喜事儿。再后来,又有人给雪英介绍,听她说的样子,物质条件是很不错的,喜欢玩古玩,不过听她说的样子,也感觉他们好像没多少共同语言。
就这样几经折腾,我们也来到了毕业季。毕业了,学校的就业办追着我们早点签就业协议。因为是研究生,想进个单位工作,也还算容易,只是区域上就得看个人能力了。无巧不成书,雪英就在这时,签约到了李俊工作的城市。我想,这下好了,唯一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了,便给雪英提出,要不你们聊聊吧?反正那个古玩男也没谈成。
雪英欣然接受,我把微信分别推送给了她和李俊。后来,我就没再过问。今天突然收到雪英的短信,我既诧异,又不诧异。诧异的是时间来的太快了,不诧异是因为我觉得这原本就是两个相配的人。至此,这一桩姻缘,被我撮合成功了。我的准男友,就这样成了同学的老公。
我想起刘墉在书中说若不是当初姚爸爸和姚妈妈在官方促成下结婚了,可能就不会诞下姚明这个巨星。可见,媒妁之言,也可以造就幸福的未来。书中也提到自己的儿子到了适婚年龄,媒人们便热心了起来,于是,在一次他记错了儿子生日的时候,媒人居然脱口而出他儿子的出生年月日。可见,媒婆的功底也是要做足的。
而我,成功的撮合了雪英和李俊,自我总结,也是做足了功底的。因为抱着准男友的心思,对李俊的了解,自然是全面到细枝末节的。而三年的同学缘分,对清楚的知道雪英几段恋爱的来龙去脉,足以让我知道她需要一个怎样的人,一起共度。
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记得一句话,只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能成就一段姻缘。所以,直到最后,雪英和李俊到了同一个城市,我才觉得,他们是时候可以迈出这一步了。
所以,刘墉说,媒妁之言多幸福的时候,我想大约就是这样。媒妁之言,媒人把一切你需要的条件、信息早已经进行了排序,只待你去挑选。这样的挑选,难道不会好过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盲目的找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