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唐以诗为胜,而至宋朝,词达到巅峰,而其中以苏东坡为最风流。
苏东坡生于北宋年间,自小便聪慧精明,年少读书,开始在父亲苏辙教育下熟读四书五经,二十几岁便以第二名好成绩高中进士。其实应是第一名,只不过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家朋友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便取之为第二名。当欧阳修知道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出自苏轼这个无名小辈时,不禁大发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来。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苏轼上得了高堂,也下得了田野,由于坚持原则,不断为老百姓发声说话,得罪了朝上权贵,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苏轼在黄州沦为农夫,但苏轼没有气馁,反而以“渐不为人知”而高兴,他带领家人在黄州东边的东坡上种庄稼,也和朋友一起吟诗作词,故有苏东坡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