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龙应台的散文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温暖的,触动人心,亲切自然的感觉。
她擅长运用抒发女性独特的心理视角来书写她的想法,她用细腻的内心留心观察生活百态,细细品味人生百味。
她把感情流露于日常生活中,她可以被一些细微的东西激发她的文思,可以是早晨灿烂的阳光,可以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可以是一棵树,一只鸟,一种花,一只猫,甚至是一条虫。她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小见大,看到一个很小的东西而联想出很多东西,并引发出很多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读罢《目送》全文,我认为《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章让我感触颇深,而这一部分正是《目送》的核心部分,它贯穿全书,写的主要描写是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年老,与儿子的别离 。
把个人生命中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不舍铭刻在心,诉说于文字当中,字字句句,处处都是令我感同深受。这般温柔的笔触流露的亲情滋味,每一篇都有让我沉吟难忘,弥留心中的人生情景。
然而最感人的还是亲情,对于母亲,作为女儿她是非常孝顺的,渐渐老去的母亲因为父亲的离去,而忘了现实的人和事,思维完全回到了年轻时的时光,每一次她陪母亲坐公交,搭捷运出门看看风景。
当母亲晚上睡不着时,她默默陪着母亲,听她慢慢讲话,哄她入睡。然后清晨四点陪着母亲到外面散步。她因为她知道母亲曾经很爱美,她为母亲买了很多种的指甲油,让母亲装扮自己,借此来打发因为她工作忙碌而无法陪伴母亲的闲暇无聊的时光,像小时候母亲陪伴着她一样,她轻轻母亲洗脚,帮为母亲照相留念……,
对于父亲,在父亲去世前,她陪同父亲一起参加同学聚会,给父亲擦身,牵着父亲慢慢走路,慢慢的倾听父亲讲诉过去的故事,她还让儿子们跟爷爷沟通交流,让父亲安度晚年……
作为一个儿女的身份,她把她该做的她都做了,但她可能还为自己由于工作没能天天陪他们而感到遗憾与不舍。
当面对儿子们渐渐长大,已开始与她慢慢疏远,两代最亲的人都在离她远去,她的心中也悄悄的产生落寞孤独的情感。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时间流逝,我们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娃娃长成一个明白事理的成年人,时光给予了沉淀自我的机会,也悄悄为我的父母鬓发填上几缕白发。
龙应台说,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在我记忆中的父母,是年轻,是无所不能的,他们用有力的臂膀,顶起了家庭的一片天,默默把家庭重担挑在身上,从来不会说一句埋怨。
就这样,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悄悄长大。
中国脱贫剧《十八洞村》中杨英俊夫妇与孙女之间的儿孙情其令人动容。
爷爷杨英俊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为孙女小南瓜患有脑瘫,儿子儿媳在大城市花费了大笔的治疗费用,让家庭经济因此不堪重负,杨家夫妇二人索性把孙女从城里抱回农村,依靠老中医针灸治疗,维持生命。
因为她的病情让杨英俊家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杨英俊一人种了七八亩地,缺还没办法摆脱家里贫困的局面。陈瑾饰演的麻妹在影片中说:“‘小南瓜’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
这让我十分动容。老实巴交的杨英俊抱着脑瘫的小南瓜说,小南瓜,你不能走,阿爷在为你填土造福田,拼了老命也要给你攒一份好家业,让你一辈子,风吹不到,雨打不着,吃得饱,穿的乖。阿爷会陪着你,不要怕。这剧中的儿孙情,默默打动我的心扉。
是啊!父母对儿女的的爱都是无偿的,默默付出的,辛苦的是自己,只为孩子们谋一份好的家业,让孩子不再风吹雨打。他们就是沃土,滋养着我们慢慢成长。
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渐渐离远父母了,父母也年近暮年,长大经历的更多的是离别与孤独,有的是远赴他乡求学,有的是为谋生计离家,他们只能在远远的看着我们远离故土的背影,听着电话里寥寥几句的话语。
但自己也学会迈开步伐,去寻找自己的一片蓝天,人生在世,难免磕磕绊绊,有些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做。
有些难关,只能自己一个人咬紧牙关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壮着胆子走下去。
龙应台在目送中如是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这就好比远离故乡的我们,匆匆告别我们熟悉的一切,背上行囊,走向我们人生的旅途,在新的天地中寻找自我的定位,在人生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样子。
有一种牵挂,让家乡不再遥远。有一种牵挂,让父母不再孤单。有一种牵挂,让你我变得温暖。
学会珍惜,一切都将变得美好。时间匆匆,我们也该一起尝尝饭菜,与牵挂之人,享受在一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