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之光
——再读《饮酒(其五)》
刘卫东
我上学时就在背诗这方面比较迟钝,别的同学用三、四分钟读五、六遍,即可成诵,而我需要花费十来分钟。看到神童们骄傲地跑到老师跟前背诵,我心里真是相当着急。
现在,走上讲台,不得不把自己对这些诗的理解传授给同学们。如果,只是按照考试要求,单把考点灌输出去,又于心不甘。可是,自己上学时就是“诗盲”,现在又想要学生学到自己上学时想学的东西,真是难煞人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为什么是千古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里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只此两个问题就如路边不知名的野草一样困扰我许久,明明觉得有一把钥匙,却不知藏在何处。
幸运的是,我读到了《苏菲的世界》。
新柏拉图派哲学重要代表人物普罗汀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神秘之光,一端是完全的黑暗。大自然的每一处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神秘之光的照耀。我们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光,就连一朵玫瑰花或一株风铃草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向日葵或罂粟花中闪烁着光芒;在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在水缸中漫游穿梭的金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然而,最靠近神秘之光的还是我们的灵魂。事实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时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就是那神秘之光。
下面,借助普罗汀的神秘之光理论,由我引领你,体验我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理解。
假设,你是陶渊明。因为昨夜饮酒而醉,今天早起还有些微醺。篱笆下菊花开放,挣破了薄雾锁住的清秋。你在惊诧于昨日的菊花还是含苞待放之时,不经意间看到了远方的终南山。
此时,你闭上双眼,想象着自己的身体飘浮起来,愈飘愈远。飘到终南山的上空,山中一切尽收眼底。有幽深的树林、淙淙的泉水、悬飞的瀑布、迷路的小羊;还有早晨与傍晚山中雾气的聚放,还有日出而舞日落而归的飞鸟;还有终南山万物萌发、雷雨交加、秋高气爽、白雪皑皑的四季交替;还有终南山的沧海桑田。总之,你看到的是一个活着的终南山,你看到了它的一切,你看到了它的过去与未来。你仿佛主宰万物,你仿佛创造了万物。
不消说,你必定看到了终南山里有一位老者,他的身影是那么熟悉。他散步于菊花丛中,欣赏自然,欣赏自然里的一花一木能一岁一枯荣,如此的闲适恬淡;他还朝远处的终南山凝望,向往自然,向往自己成为自然的一员能随缘随本性,如此的浪漫洒脱。对,你看到了你自己。
Duang,睁开你的眼吧。
请你再描述一下刚才所体验的奇妙感觉。描述不出来?这就是陶渊明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你能否接受我这种从西方哲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