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听过爸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学习”,“我都是为你好”,老爸高中没念完,老妈只念到六年级,但是他们一直坚信的是,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花了一个礼拜,看完了《无声告白》,作者是华裔作家伍绮诗,2015年出版的时候,我大概看了一下简介,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迪莉娅的死亡,与其说是一场意外,我更相信那是迪莉娅最后无声的反抗。因为一切难以重新开始。
父母总是对我们过于期待,甚至有时候,把那些我们小小年纪不能够承受的东西,强加给我们,再冠以爱的名义。这种爱就像烟雾弥散中的大楼,看上去深沉高大, 却让人不想接近,感到窒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莉娅对于母亲的种种期盼和心愿,都统统回应和承诺,这也和玛丽琳的原生家庭有关,玛丽琳的母亲是家政老师,为此她希望女儿可以和她一样,忠于家庭,一辈子奉献于家庭。
直到母亲去世,玛丽琳都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那句:做你想做的事情。她想当医生,却在大学时候怀孕无法继续学业,她的梦想毁于一旦,最终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回归家庭,却又因为与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结婚,而与母亲决裂。她把当医生的毕生理想,进行了嫁接,这个嫁接的对象就是迪莉娅。
从小宣贯的就是好好学习的理念,母亲觉得交朋友不重要,只要好好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每次考试的A+就是母亲要的答案。迪莉娅房间的书架上,摆满了母亲在生日或圣诞节送她的书籍,都是和医生相关。她内心的那扇门,被母亲的意念所控制。她学会了假笑。她母亲却引以为豪。从玛丽琳失踪又回到家的那一刻,迪莉娅就没有自己了。
在长期的期待和注视下,迪莉娅的内心早就破碎了一万遍,她的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则是被父母忽略的可怜虫。迪莉娅是家里的焦点,母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迪莉娅的教育中,她想让女儿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想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一次次的,亲手把女儿推向更深的深渊。她不喜欢物理,她对生物和化学都没有天赋,母亲却丝毫没有察觉。
迪莉娅是在为母亲的心愿活着,面对母亲的一切要求,她只能说“好的”。她的内心比玻璃更脆弱,父母亲的影响打碎过她的人格,让她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人,她的“与众不同”让她甚至没有朋友,内心情感的缺失导致了她的人格缺陷。内斯和汉娜也一样,他们是两个极端,迪莉娅被过分关注,内斯和汉娜被极度忽视。
最后,迪莉娅的死亡,似乎是和父母的和解。在双脚踏入湖中的那一刻,她想要做真正的自己,想和父母说她不喜欢当医生,她想要和过去的顺从说不,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这是变形的爱,是不健康的。是强加的蜜糖。是无色无味的毒药。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意愿,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时候,这种意愿本身就是不堪一击的的,人的意志怎么是另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呢?
而这个问题往往在生活中很常见,父母生你养你一场,还不能对你的人生提点意见?父母总是这样认为的, 在还没有出大学校门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给你物色好了工作,不问你的意见,他们希望你的工作能够体面一些,就像你高中考第一名,父母能够给隔壁邻居“炫耀”很久。你的选择,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面子。当然,也许他们潜意识里,真的觉得这样是为你好。
而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看清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明白那些他人的期待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而摆脱期待是需要勇气的,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力气。人生只有一次,不做沉默的羔羊,不做别人觉得的样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