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需要和别人产生一些联系,甚至是影响别人,而“沟通”就是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桥梁。
我一直在想,沟通作为一种技能,是不是像我们学习其他技能一样,也有方法套路可循呢?
某天朋友推荐了《沟通圣经》这本书,到手后随手一翻,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书里面列举的大量生活案例,很具体也实用,可是这些细节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收获。
《沟通圣经》这本书围绕沟通主题展开,系统地阐述了沟通的具体过程以及沟通的渠道、方式、内容等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全书读来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在英国畅销三十多年。
《沟通圣经》的作者尼基·斯坦顿,他既是英国作家,又是杰出的咨询顾问,资深的管理培训师,涉及的领域包括管理、沟通、商业英语、领导和团队发展,在沟通课程方面专业性很值得信赖。
全书共18章节,具体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沟通的过程总结,具体说明了沟通过程的四大目标,分析了沟通途中的各种障碍,并给出计划沟通内容的七大步骤。
第二部分是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具体说明沟通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注意要点以及使用的技巧。
第三部分是生活场景应用举例,包括打电话礼仪、准备面谈、求职面试、团队沟通、主持和参加会议、演讲等场景,如何有效达到沟通效果。
读了这本书,给了我颇多收获,分享以下三点:
一、全方位解读沟通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和别人沟通交流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没听懂我的意思”……
无论是对方无法理解自己的意思,还是理解了自己意思又无法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思考或行动,都说明双方沟通的过程遇到了障碍。
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双方之间的信息发送、接收、理解、反馈的过程。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写文章的书面表达还是口语的交流,沟通具有四大目标,就是使某个信息点让对方达到:被接收、被理解、被接受、做出行为或态度改变。
只要没达到四个目标中的任何一个,那么意味着沟通失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当我们的沟通遇到障碍时,可以试着从沟通的四大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是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对方听不懂自己的话,是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呢,还是对方理解的问题…
另外,除了口语的交流,写文章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一种书面方式。
从沟通过程的角度来说,一篇好的文章发表出来(发送),除了要让读者看到(接收),还要让读者读懂这篇文章(理解),最重要的是文章要能够提供价值,让读者得到相应的行为改变或思考启发(反馈)。
因此,当我们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可以从沟通过程的四大目标出发。
二、贴近生活的听说读写场景沟通
在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场景沟通技巧,比如打电话礼仪、面谈技巧、求职面试准备、团队沟通、主持和参与会议职责、准备演讲、视觉辅助工具、增进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撰写商务书信、撰写报告……
对于如何倾听、表达、阅读、写作,每个生活场景的沟通技巧,作者都用一个单独的篇章进行细讲,列举的案例很贴近生活,读起来很走心。
比如里面有说到关于打电话的技巧,我原以为打电话不就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的技能吗?
可是,当我读了其中的打电话篇章后,我发现很多人打电话都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原来讲电话有6个基本原则,可以从5个方面让沟通更加有效。对于如何在电话上给人留下好印象,作者还给出了9个小技巧。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作者尼基·斯坦顿提出了SQ3R阅读法,包括5个步骤:纵览、问题、阅读、回忆、检查。
比如当拿起一本书时,首先浏览封面、封底、序言、目录,了解作者和推荐者,再进行阅读。
其次,提出问题,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怎么验证的?我对哪一部分比较感兴趣?
接着,以略读的方式快速浏览某一章节,找出重点,再继续仔细阅读。
下一步,整理笔记后,回忆读过的章节,作者提出了哪些重要论点以及细节。
最后,读完书后检查自己是否找到心中的问题答案,是否有所收获,需要做什么。
这让我想到,以后当我碰到相关的困惑和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的相关章节里进行阅读,肯定会有新的思考和启发。
可以说,这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式的沟通教学。
三、说话也许有谎,但身体却很诚实
沟通的过程,除了口语交流和文字表达之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的方式沟通。
每一次我们和别人进行沟通,同时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传递信息,即使我们没说一句话,也没写一个文字,也会无意识的传达某种信息。
非语言沟通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身体姿势、面对方向、目光接触、肢体接触、说话距离、点头示意、外表和穿着……同时,口语表达的非语言部分包括音量、语调、语速、音色、音质等方面。
作者将这些非语言文字的沟通方式,称为“后设沟通”,也即沟通之外附加的东西。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你的语言和行为互相矛盾时,对方只会注意到后设沟通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而不理会文字本身的意思。
在作者看来,尽管我们思维能力以及反应敏捷,但我们身体对外界做出反应,肢体语言和手势仍然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相比语言表达,更能反映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记得杨绛在《我们仨》里说到,有次他们一家三口去小饭馆吃饭,在等待上菜的期间,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就很细致地观察了周围人群的行为动作,从衣着服饰和肢体语言,来猜想他们的职业、过着怎样的生活,碰到什么事……
这让我想到市面上的一些微表情心理学知识,如何从别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手势等非语言信号,来捕捉他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比如是否说谎,甚至达到看穿他人心思的效果。
《沟通圣经》作为英国出版至今三十多年的畅销书,以生活场景化的具体案例,细致地讲解了不同场景的具体运用,极具实用和可操作性。其实,沟通不仅仅只是和别人建立联系,也是向内探索、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