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向自己保证不再做某事,努力避免让某事再次发生……可最终却事与愿违?你是否曾严格执行节食计划,向自己做出“我这次会保持节制”的承诺,或者你是否曾发誓“不会再将自己的薪水全投入到游戏或者赌博中”,但下面这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似乎总是会出现:虽然你的意图是好的,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行动是失败的。最糟糕的是,大多数时候你根本不想喝那杯酒,也不打算买那份甜点或是走进那家赌场,可事情偏偏就这么发生了。
为什么你竟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冲动,想去做某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事?是什么让这个简单的想法突然钻进了你的大脑?正当你努力以求更好,正当你最为坚定的时候,是什么把社交软件的强大形象带进了你的脑海,驱使你在熄灯前只有几分钟的时候点亮屏幕?又是什么说服你放弃了你竭尽全力想要获得的东西?
欲望(desire)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其对象既可以是某项散发着魅力的户外运动或一首好听的爵士乐,也可以是孩子脸上的笑容。欲望是诸多快乐的源泉,它谱写了无数的成功篇章。我们发现,要设想过一种没有欲望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让人沮丧的),正是由于我们那些健康而富于成效的欲望,生活才变得激动人心和充满趣味。然而,这些欲望有时会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于它们看上去不再那么像是“想要”(want)而更像是“需要”(need)。一旦你无法满足这些需要,你可能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毫无耐心。长此以往,你也许会变得越来越不自在。如果欲望是某种能够帮助你的东西,某种你确实需要并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东西,那么这当然不错,这是一种健康的渴求。可对于许多人来说,强大而持久的渴求根本不可能是健康的,它们会让生活变得悲惨无比。
如今,我们正处于媒体和网络盛行的时代,大脑不断接触着某些可以充当暗示并激发渴求的图像和声音。在“神经营销者”设计产品广告时,他们对“大脑、图像和声音如何影响购买决策”已经有所了解。数以十亿计美元之所以被用于广告学和营销学的研究,就是因为它们对于产生购买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它们之所以起作用,就是因为你的大脑产生了渴求。无论是电影中或是你最爱的电视节目中那些不易觉察的产品植入,还是上网时浏览器侧边栏上插入的你可能注意不到的广告,你的大脑都在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接受着信息。然而,大多数人却自以为不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自以为可以对激发渴求的暗示免疫。结果,某种被认为无害的信息一旦驱使人们做出某些行为时(他们努力避免的正是这些行为),那些拼命尝试改变行为的人们便会措手不及。
渴求是所有强迫行为、自毁行为和成瘾行为的核心特征,并破坏你多年的努力,让你所有的辛劳付出前功尽弃,并导致心碎和绝望。但是,归根结底,渴求以及导致了渴求或是源自渴求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你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东西。“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疼痛不可避免,苦难是可以选择的。)”这一谚语是非常正确的。我们需要用思想、行为和经验(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也需要精神)来维持健康而有益的选择,以及令人满意的生活。但是究竟该怎样做?如何让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本系列文章提供的正是这方面的知识。(本系列文章共5集,本周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