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春游曲》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句,该是怎样的女子呢?
绝代风华?一笑倾城?
我想,应该是一个自信、美丽、生动、娇美的女子,或妩媚,或灵黠,或兰心蕙质,或端秀从容……
这个女子,便是载誉千古的唐太宗皇后——长孙皇后。
长孙小姐就是诞生在一个纯正的贵族世家,她父亲是隋朝的将军,母亲是继室夫人。她身上流淌着名门贵族的血液,气质都透露出非凡的尊贵。
但长孙小姐的童年并不幸福。她八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异母哥哥将她和亲哥哥、母亲扫地出门,母子三人只能在舅舅处过寄人篱下地生活。
虽然舅舅对他们关怀备至,但少女时代终究还是少了家庭的温暖,她看到人情冷漠的现实,所以在心里埋下了一颗隐忍的种子,以至统治后宫后,做事极有分寸。
终于,长孙小姐的生命里有了一件高兴事儿,那就是从小定下娃娃亲的夫君李世民已经长成文武双全的少年,能够给她一个完整的家了。
十三岁的长孙小姐嫁给了十五岁的李世民,脸上写满幸福的神情,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
可是,这似乎是新考验的开始。新婚不久,偏爱李世民的婆婆窦氏与世长辞,长孙小姐独自进入了一个更加纷繁复杂的大家庭,不得不谨小慎微地处理着各种关系。
一方面是娘家异母哥哥让她在夫家面前颜面尽失,一方面是雄心壮志的丈夫根本无法守在她身边,她只能每天如履薄冰地独自过生活。
终于,玄武门的政变打响了。她一起和李世民奔赴玄武门,同生共死。结局当然是他们胜利了!
02
贞观之变,李世民成了唐太宗,她理应顺当的成了长孙皇后。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
她在二十五岁便开启了一代皇后的生活,只是这生活也许并不是她想要的。
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不是最有权力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
后来的武则天,早期都笼罩在长孙皇后的光环下,一路跟着长孙皇后东施效颦。
长孙皇后贤淑、优雅、智慧、大度,用现代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知性女人。
后宫在长孙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风平浪静。不是这里改变了性质,不是这里缺少了资源,只是因为长孙皇后掌控有力。
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氏的力量,也是长孙氏的智慧。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自幼与唐太宗李世民友谊深厚,成为国舅后,更是受到极大的宠信和封赏。
可是长孙皇后对自己家族的壮大竟极力阻止,她对皇帝说:我身为皇后,家族已经尊贵至极,不能再让亲人担任高官,汉朝外戚干政的事情必须引以为戒!
可是无论如何劝说,太宗皇帝还是对长孙无忌委以重任,并发文力挺这个如手足兄弟一样的重臣。
但太宗死后,一切就像长孙皇后所预言的一样,长孙无忌终究难逃一死,长孙家族难逃盛宠之后的落败颓唐。长孙皇后不是预见了未来,而是看惯了世态炎凉的人世。
03
长孙皇后日常生活极为节俭,对于奢华的唐王朝来说,像是一股清流。
甚至于太子乳母觉得东宫物品不足,请求增加,她作为太子生母会一口回绝,说:“身为太子只应担心德行不够,美名不扬,怎么会担心东西不够用!”
但她对后宫妃嫔和他们的子女却非常关爱,经常带着最高级的东西去看望他们。
在这个女子的照拂下,后宫安宁和谐了,前朝也欣欣向荣。
唐太宗有名的贤臣魏征,以劝谏闻名,他经常对皇帝百般指责、千般挑剔。堂堂帝王真的能容忍大臣屡次批评吗?这背后当然有智慧女子的调和。
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出嫁,皇帝为这个女儿准备的嫁妆远远多于其他公主。
魏征不知如何得到了消息,很快跑来进谏,说嫁妆多于其他公主不合理,管起了皇帝的家务事。逼得太宗只好收回成命,抱歉地将这件事告诉给皇后。
长孙皇后听罢,却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她说:我和陛下是结发夫妻,尚且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不顾自己安危,直言进谏,是难得的贤臣。
随后她还亲自赏赐魏征,鼓励勇于劝谏的行为。
有一次,太宗被魏征直言批评,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下不来台,退朝后对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得知又是魏征说了实话,就换上正式礼服向太宗行礼说:明君才能有正直的臣子,如今魏征耿直如此,应向皇上道贺成为明君了。
女性的智慧将帝王的怒气化作一团祥和,塑造出一个帝王豁达的胸襟,一个臣子正直的形象,也创造出一个君臣和谐的贞观之治。
04
长孙皇后并不是盛世的主宰,确是萦绕在繁荣中的灵魂,指引着一个时代的脚步。
长孙氏勤奋读书,一年四季保持不变。读书使她增强智慧,积累知识,增广见闻。她生活简朴,需求不多。无欲则刚,这是人所共知的。她树立了一个俭朴的榜样,在那个时代特别重要。
贞观八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和唐太宗去往九成宫避暑,但是没想到在这个期间长孙皇后身染重病,唐太宗十分的担心想要大赦天下来换取长孙皇后身体的康复。
但这是属于政治大事,长孙皇后不想因为自己的私事干涉朝堂之事便怎么也不肯答应,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请高僧为长孙皇后祈福。
还好这次长孙皇后很快就康复了。但是到了贞观九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的生母赵国夫人去世了,再加上李渊也在这个期间驾崩,双重的哀痛再次击垮了长孙皇后的身体,诱发了她之前的气疾再次复发。
因为之间祈福的事情让长孙皇后康复,所以这次李世民为求得上天的福祉重修了300多座寺庙,可是这一次上天没有给长孙皇后再次带来好运。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
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
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三百六十五无戒日更训练营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