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主题征文第3期活动。
春节回忆
过了元旦,春节的脚步渐渐的近了。终日忙碌,头发有些稀疏的中年人吴天明看了一下日历,不禁开始回忆小时候的春节的场景。八十年的的春节虽然物质上不那么丰富,但年味更浓。那时候在吴天明这些孩子眼中,春节是一年最期盼的快乐时光。在那个物资紧张的时候,好东西都要留到春节,去亲戚那拜年还有压岁钱,还有十五的元宵观灯。想想睡着都要笑醒的。在父母面前,吴天明还是个孩子,一个到处探索乐趣的顽皮的孩子,生活中有那么多开心快乐的事情。成年之后过年就是一种压力了,上有老小有小,都要考虑到照顾到,虽然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儿时的快乐再也找不到了。
准备过节
不知不觉中春节的味道很早就在积攒了,那时候,春节准备工作可是个大事。 吴天明还记得过年的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为春节准备工作是很热闹的,那时吴天明的父母也都早就进入春节的节奏了,准备食物、打扫卫生,预备过节拜年的压岁钱和点心,还有过节放的鞭炮。那时的忙碌是幸福的,充满期待的。那时候的吴天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期待,吴天明就看着父母们在为过节而忙碌了。父母开始置办年货了,吃的、喝的,玩的都要有。小时候过年都是正月里不做饭,只炒菜炖汤,然后把干粮放在锅里溜下,既简单又省事,所以家家都是一锅一锅的蒸馒头,枣糕、豆包。还有油炸的麻花、馓子等,可以做早餐。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都提前炖好了,带鱼要炸好,吃的时候热一下,再放点萝卜、白菜和粉条就是一顿美味了。凉菜一般是肉皮冻、松花蛋、花生米。
吴天明那时总在想,要是每天都过春节就好了,天天有肉吃。他的这个希望在成年后已经不费什么力气就实现了,而且还可以让别人做好了给我送来。
除夕守岁包饺子
守岁习俗又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吴天明家的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家里从晚上七点开始吃年夜饭,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等着新年的到来。到了夜里十二点,开始放鞭炮,寓意把过去一年的不好的运气都赶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要持续很长时间,很多单位也会放大型的烟花,很漂亮。接下来就是煮饺子,迎接新年了。整晚家里的灯都开着,一般在晚会结束后去睡觉。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北方的春节,餐桌上少不了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大年初五,吃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吴天明的父亲是天津人,按照天津的老例儿来办,除夕晚上的是虾仁三鲜馅的饺子,初一早晨是素饺子。小时候都是在家里吃手工的饺子,那时候有肉吃是件幸福的事情,更别说奢侈的虾仁了,每次吃除夕饺子都是一件欢喜的事情。小时候物资稀缺,冻的虾仁一般是节前爷爷邮寄过来的,十分珍贵,收到的还有其他副食品,感受到了来自天津大家庭的温暖。那时吃饺子是全手工的,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手艺。没有速冻饺子,更没有生饺子成品卖。
春节包饺子对家庭来讲是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体现家庭力量与合作的事情。一般是妈妈把饺子馅准备好,爸爸去调佐料,接着妈妈去擀皮,爸爸包饺子,配合的非常娴熟。我从小学三年级以后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也能搭把手,擀皮稍慢些,包的也慢一些。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家庭劳动中体会温暖,体会一家的其乐融融。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也是包饺子,也体现了各家的不同的风格。一大家子人一起包饺子也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家的味道。
让吴天明最开心的就是看到那些各种各样的烟花了,那么绚烂。后来,吴天明知道了一个歌手,他唱了一首《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人生也许和烟火一样美丽而短暂吧。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象征着亲人之间的情谊,表达着对家人的祝福和关怀。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家族在中国人的认知里面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拜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中国人就开始拜祭祖先,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古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根基,他们的祝福能够带来家庭的和谐和繁荣。拜祭祖先的仪式也是一种礼仪,古人认为这是尊重祖先的表现。
吴天明的父母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大家庭,特别是父亲这边的亲戚尤其多,因为吴天明的爷爷兄弟多,自然就人多了一些。经过从小拜年的锻炼,对于,大家庭里面的各位长辈还都能认出来。拜年的时候是一年最重要的正式社交活动,吴天明换上新衣服,和父母一起带着给亲戚的礼物,一般是点心、水果什么的,高高兴兴的去亲戚家拜年。一进门,见了长辈就说过年好,接下来就到了收红包的好时候。吴天明一边收着红包,父母也在给亲戚家孩子红包,于是皆大欢喜,两家的孩子就都快乐起来。一般,中午都要留着吃饭的,尝尝亲戚的手艺。吴天明最喜欢叔叔家的扒肉条,肘子了,味道真好,软烂,就是香。回到家,压岁钱可以拿出来数一数,看看有几张大团结(10元钞票),数好了,就可以交给家长了,家长会说,留着以后办正事用。
吴天明想想现在动辄上千的压岁钱,生活确实是变好了。最小单位都从大团结到老人头了,只是要自己提前准备到银行去换新钞了,过年的荷包有些吃紧了。
薪火相传
传统中国社会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支柱。其中,五伦之首在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的实质在于孝道,祭祖则是由传承孝道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祭祖一般都是在思念与追忆中完成。不仅是家庭成员与祖先进行了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且以此为纽带,凝聚了家庭成员的力量,增进了家庭成员的团结,升华了家庭成员的感情,让祖先生前制定的家规家训和良好家风在铭记中得到传承。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秀的家族文化历久弥新,无论沧海桑田几经变幻,无论时代沉浮如何更替,家族文化依然世代延续,激励后人不忘先贤。家族文化于个人是一种修身行为,于家庭是齐家的保证,于社会是尽责的表现,于未来则是一种传承。”每次春节,也是家族文化传承和接力的一个过程。
现在,支撑家庭责任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吴天明的手上,他也会像父辈一样努力。 现在的春节和小时候很不一样,由于现在物资的丰富和商业服务的便利,可以在不需要做太多物资准备的情况下就可以轻松度过春节。想吃饺子,肘子、带鱼,都可以叫外卖或者去饭店订餐。长大了,上有老,下有小,到了承担责任的年纪,春节对吴天明们也有了不同的意义。 小时候的是收获岁月静好,春节的好吃的,好玩的,压岁钱都是我们的;现在的我们是负重前行,为了老人孩子,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而努力。看着老人和孩子过年开心的样子,我们也能收获自己的成就感。珍惜当下,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