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身的孩子对年味,更有一种言不清道不明的眷恋。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称之为发达的先进科技,人们一年到头仿佛就是为了春节而奔波。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满足是至今令我念念不忘的情感。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为辞旧迎新的时刻做各种准备了。那个月的集市,往往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场所。差不多一周两次的聚集,人们总能满载而归。蔬菜,肉类,瓜果......大包小包的往家里买。小孩们放了寒假,最喜欢跟在大人屁股后面置办年货,左手拿着糖葫芦,右手举着个小玩意,眼睛好奇地东看西看,小嘴还得配合着发些感叹词。而小贩们大车小车迎来送往地穿梭于几个乡村,哪个镇子那个村子今天有集市他们门清,早早地占据有利地势,拥挤着叫嚣着却又默契地排成几排。
那年月,还没有什么大型超市。春节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约定俗成一定要休息的节气。食物要提前备。白菜大葱萝卜买回来放在家门口的土地里,盖上薄薄一层土,猪肉牛肉生肉熟肉统统放在储藏间已经腾空的桌子上,鱼要放在大盆里养着供小孩子玩,豆腐买回来要下油锅炸,从鸡窝里抓两只鸡放血烫毛除内脏,从菜地里拔新鲜蔬菜提前择洗,瓜子花生糖每样一大盘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苹果橘子甘蔗满满地放在墙角,一笼笼花样馒头蒸熟放凉摆在储藏间桌子最中央......
春联可以找村里最有学问的先生写,当然图省事也可以买。三十早上贴春联,必得是大人带着小孩认字区分上下联,小孩扶梯子,递蘸了浆糊的刷子,大人爬高上低贴的整个房子喜气洋洋。那时候没有雾霾没有禁鞭令,鞭炮都是要准备充足的,除了大年初一早上放的整挂大地红,还要准备一整袋的炮仗,从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爷开始,吃饭前都要放炮仗。另外一定还要为孩子们准备烟花礼花。年底那萦绕在鼻尖的鞭炮味,仿佛预示着来年的红红火火。
春节也是小孩们最期盼的节日。
大年三十晚上和大人一起围着火炉看春晚,每年都信誓旦旦的说要熬夜,每年都跟说着玩一样。但是春晚怎么就那么好看,小品相声歌曲,好像每个节目都可以带来接下来一年的流行趋势。新衣早早的准备好,就盼着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服显摆显摆。东家走西家串,荷包里有满满的糖果,手里有永远吃不完的点心。初一早上无一例外都是饺子,不同的是吃到硬币的那个人。为讨个好彩头,每个孩子都是敞开了肚皮吃,而大人肯定不会告诉你哪个饺子是包了硬币的。拜年更要隆重,磕头鞠躬说吉祥话,其实就是惦记他们手中的红包。
小时候从来不知道过年原来就那么两天,所有的闹腾都需要过完元宵节才会消停。连寒假都要在过完十五十六后才会结束。吃元宵看花灯,提着大人们自制的灯笼喜滋滋的和小伙伴扎堆玩。
记忆里春节总是会下雪,可是只有大雪里撒丫子跑的场景,却从来不知道严寒为哪般。而白茫茫的辽阔和红艳艳的日子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如今生活条件是真的好了,连老家也都规划成了城镇,再也不用为春节去置办采购,超市365天都会营业;再也不用提前加工食物,半成品的食品随时可以买到;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放鞭炮礼花,毕竟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再也不用特意为小孩买糖果点心,生活在蜜罐里的小朋友们也许更见多识广;再也没有亲如家人的邻居可以串门,温情早已被混凝土搭建的楼房隔开;很少能看到人们脸上幸福洋溢,更多的人为了生存焦虑的也许春节还在加班;春晚越来越没味道,虽然节目越来越精细,制作越来越精良,我们却少了去观看的欲望......
儿时的年味是糖果的甜,是饺子的香,是红红的对联,是惊天动地的鞭炮,是人们互道的“新年好”,是小孩子的新衣和红包,是亲戚聚在一起后的全家福......繁忙热闹幸福满足是对春节最好的体验。
然而那时候的年味也只能让我们来怀念了。现在讲究仪式感,其实也就是人们对以往每逢佳节倍热闹的留念啊!当我们义无反顾向前走的时候,把一些传统还是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吧。等我们的孩子来回忆春节的时候,希望不止只是个节气,而是带有味道的年。#羽西×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