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翰林衷冀保-8

翰林名称的由来

翰林即文翰(文章)之林,所以又称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杨雄的《长杨赋》中看到。由于汉代文学侍从在玉堂殿待诏,故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玉堂署,明朝初年的洪武帝称翰林院为词士之林,赐御匾“词林”,故又称词林士林院。而翰林院人员往往必须修史、考订实录,故又称为太史院

别院

唐朝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设立了由各种有才能的人士供职的官署,称为“别院”,此为翰林院的前身。除文学人才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主要是供皇帝游乐消遣的机构,史称“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当时任职者并无名号,到了唐高宗年间,开始称为“北门学士”。唐玄宗时开始挑选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初称翰林待诏,为“等待诏见”之意,之后改称翰林供奉,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到唐顺宗的时侯,翰林权力达到过一次高峰。翰林学士参与实施新政,与当时大权在握的宦官集团展开激励斗争,利用翰林仕在职权上的便利,不过最终仍旧失败。宦官集团控制了朝中大权,翰林势力趋于式微。唐宪宗时另又设立学士承旨,为众学士之首,单独召见,但并未完全废弃翰林院的参议功能。

五代十国时期,翰林地位较低。后晋天福五年时曾一度取消翰林学士,将职权并入中书舍人,但后来恢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