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老婆婆拿了些1分、2分、5分的纸币来兑换,总共六元。
1分、2分、5分纸币是在1955年3月1日国家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才有的面额,不过老婆婆拿来兑换的这些是80年代再版,成色也差,不到五成新,不具备收藏价值。老婆婆大概80年代中期把这些纸币放在家里,那时猪肉价格约1元一斤,这6元钱可以买6斤。可惜老婆婆把钱留到现在,这些钱连一斤猪肉都买不到了。(PS:假如那时婆婆把这些闲钱用于投资,那么30年过去了,经过复利效应,这些钱会变成多少?)
80年代中国大部分人口在温饱线徘徊,没办法像我们现在可以读很多书,所以婆婆自然不知道通货膨胀这个概念。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通常经济学家认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通俗的讲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百度百科)
1988年通货膨胀率曾达到了18.80%。1988年7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已达19.3%,创历史最高记录,各阶层群众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但此时,仍准备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结果成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抢购风潮的导火索。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出现抢购。有的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大家误以为9月1日物价要全面放开,新一轮大涨价即将开始,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凶猛的抢购风潮,在几个方面都堪称共和国历史之最:第一,波及面广。8月中旬始大城市突起抢购风,席卷全国城市和部分乡村。第二,涉及50个大类500多种商品,部分地区抢购粮食食油。大到几千元的高档商品,小到易消耗的便宜货,均在抢购之列。第三,盲目性大。消费者不是为消费,而是为保值,购物时不管品种、不管牌号、不问质量、不讲价格,很多商场积压多年的残次商品,也被一抢而空。第四,各阶层群众普遍产生购物保值心理。第五,零售商品总额增幅高。8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38.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加13%。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绸缎增销35.5%,洗衣机增销130%。电冰箱增销82.8%,电视机增销56%。第六,商品抢购风潮伴随挤兑银行储蓄存款风潮。不仅挤兑活期存款,且挤兑未到期的定期存款。(经管之家论坛)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而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我国过去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大概是8.5%,也就说物价上涨的幅度,或者说货币贬值的幅度是8.5%。如果你的收入没有以每年8.5%的频率上涨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就是每年在变得越来越穷。假如你的薪水是每个月5000元的话,那么你至少在一年之后要变成5425元,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保持和去年相同的薪酬幅度,如果低于5425元,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就是降薪了。
你的收入有赶超通货膨胀吗?实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