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被“五岁小孩的简历”刷屏。
是的,他真的很优秀,我们很多比他大的人都比不过。诚然,他的优秀与他自身的努力、自律……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除却这些,我想成就他这份简历的还有他可以享受到的资源、父母的教育观等因素。
有句俗话,似乎是很形象的象征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
〔1〕物质资源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浏览完这份简历除了他的优秀,想到的还有什么。
我还会想到他的教育、他的行万里路花费了多少钱。
谈钱多俗啊,是啊,多俗啊,可是没有物质的支撑又怎么可以成就一份如此完美的简历。
一个五岁之前从来没有碰过钢琴的人肯定是弹奏不了曲子的。
一个五岁之前没接触过英语的人肯定是讲不出流利的英语的。
一个父母都没出过所生活的市的人五岁之前肯定是行不了万里路的。
一个家里学校除了自己上学用的书没有别的书的人,五岁之前又怎会读万卷书?
优秀的人与平庸的人,除却天赋异禀的,逃不开的总是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的自身成长提供更加优渥的条件,可以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报很多补习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孩子的天赋。条件不好的家庭则不然,只能够为他们提供常规的教育,没办法为他们报补习班,诚然,也没办法发现他们的天赋。
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带他们的孩子去世界各地看看,开拓孩子的眼界。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哪里还有心情和金钱带着孩子去外面的世界。
只能说,物质条件好的一些的人,家里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他们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可以报补习班,考研的时候可以报考研保过班。而这些,则需要条件不好的家庭下很大的决心才可以做到。
有的人一出生就有车载着他们前行,有的人一出生背上就背了一座山。
很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欢乐颂》,樊胜美有很强的能力,可是依旧过不好她的生活。
家庭是原生的,是无法选择的,没有鞋的孩子只能比别人更努力,才有可能缩小由起跑线带来的差距。
〔2〕观念
相比于物质上的匮乏,影响人一生的更多的是观念。物质条件可能几十年河东、几十年河西,可是,观念则不然,有些人,穷尽一生都改变不了。
观念会影响人的思维,会影响人看问题的维度与深度,会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太太买菜时为了省下几毛钱,不惜搭公交车去更远的菜市场买菜,加上公交车钱以及在路上的时间成本,早就超越了眼前几毛钱的利益。
以前只会嘲笑老太太,现在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观念在作祟?让一个经历过贫穷的人不去计较几毛钱的得失,只能说很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经济条件越不好就会越过分的看重钱,对钱的作用也会愈加看中。条件好一点的人可能会花几百块钱买一套自己喜欢的书,而条件不好的人无论再怎么喜欢那套书,买下的可能性也会很小,因为,他知道这些钱可以让家里生活多久。有些东西就像摆在商场橱窗里的物件,只能远远的望着。而过度的看中眼前的利益又会连锁导致后面一系列利益的得失。
除了钱的观念,这种由环境与生俱来造成的观念会影响到其他的许多方面。不够自信,或者太过自强等。
〔3〕父母的教育观
条件不好的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通常会呈现出两种:过度期望与过度放纵。
前者是父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方面对孩子有过分的期望,他们通常将受教育看作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可是,这通常会导致孩子有过度的压力;后者则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根本无暇也无心顾及孩子的学习。
家庭条件不好的人,通常会把上学当作是摆脱命运的一种手段,是谋生、获取物质财富的一中工具;而家庭条件好的人,可能仅仅把教育当成是一种稀疏平常的事,就像吃饭、睡觉,必不可少却又不过分倚靠。
〔4〕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常常在幻想这样一种社会状态:所有的新生儿都离开父母,集中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或者所有的人都是父母。这样,可能就会平等了吧,但是,这种社会根本就不现实。
或者说只要有家庭,有亲情,有爱,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影响就永远不会褪去。
国家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的体质,而没有优质条件支持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
读书可能并不会改变多少,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是走出来的一条出路,是平凡的农村人走出来的最容易的一条道路。在这里的读书,并不是生存的一种工具,它只是让我们让我们看世界、跳出井底的阶梯。
初生的我们无力改变,也无能改变,只能寄托于自身后天的努力。别人家的小孩五岁可以行万里路,我们二十五岁行万里路行不行?
努力是摆脱无力感,挣脱不公平樊笼最好的方法,也是为自己后代创造优渥条件的方法。我们这一生吃过的苦又何必让后代再经历?或许终其一生,发现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我想说的是,不努力,什么也改变不了。
或者说,除了努力,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