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凌晨1点,在洗漱完回宿舍的途中,我看见了她——刚刚洗漱间里被谈论的主人公。
走廊里声控灯光随着人的响动忽明忽暗,我看见她时,她仍然被埋在一片阴影里。
她蹲在宿舍门口,靠着墙边,看似非常忙碌的,不停地翻找着什么东西。
刚刚不经意间听到了有关她的一些恶意的言语,此刻也逐渐在我脑中清晰。
“天呐,怎么和她在一个宿舍”“你看看她做的那些事……”“我们今天本来很开心的,结果看见了她,根本开心不起来……”“我已经忍了她很久了”
我走近她,蹲在她身边。像往常一样地,和她打了声招呼。
然后问道:“这么晚了,你怎么在外面呀?”
我更深一步的询问,想试探她是否想要和我倾诉什么。
她抬头,面色如常的和我解释道:“没,我找东西呢”然后继续在书包里没有目的的翻找。
“没发生什么事吧?”我又近一步试探了一次。
“没事,没事,我怕吵着她们。”她的语气太正常了。
我一时之间分不清,她是真的没事,还是只是没有倾诉的欲望。
我稍作停留,然后只能与她互道晚安,然后回到宿舍。
那天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我总是难以忘记。
听别人说,这件事还曾经闹到导员那里去了,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2、
她是一个很特别的女生,说话有些许含混,行动特立独行,晚上我俩碰面打招呼时,总是会问我“出去玩吗?”这样的话,她很喜欢出门逛街,来北京不久,这里的景点就逛了个遍。我总是钦佩她,总能在课业中抽出身来找回自己。
不过这次,我很担心她是否能够从窒息的宿舍关系中抽出身来找回自己。
而宿舍另外5个女生,可以看出她们也饱受困扰,也生气、愤怒、不满,但是变得团结。
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不了解事情全貌,我无法判断对错。
不过有时候,对错本身也没有意义。
孤立他人,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社会拒绝,是指将某个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之外。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孤立者会因为这样的“故意”,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责。
被孤立,可能发生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也可能发生在每一段关系里——同学、朋友、同事……有时甚至是亲人之间。
其实很多时候,被孤立,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也可能是因为那个群体在试图控制你的行为。
一个群体孤立或者排挤某个人,通常是试图控制对方,使其按团体或团体中一员的意愿行事。
孤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惩罚。
胡适先生曾在文中感慨“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和这“生气的脸一样”,孤立,是违背意愿的代价。
同时,孤立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非惩罚含义的忽视”。“你对我们而言不重要,所以我们不理你”
无论如何,是否采取孤立行为,都取决于孤立者。
当你陷于孤立之中时,无论是因为成绩太好、还是成绩太差,是长得胖了、还是太瘦了、是太特立独行了、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你要记得告诉自己——被孤立,不是你的错。
3、
她变了——这实在是显而易见。
她上课总是迟到,不再爱主动回答问题了。不过最重要的是,我碰见她时,她脸上的笑容变少了。
她显而易见的黯淡了下去。
终于,我在一个再次碰见她的晚上,简短寒暄过后,忍不住询问:“你们宿舍最近还好吗?”
她吃惊的望着我,然后问“你怎么知道的?”
“我不小心听到”其实到处可能已经传开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为什么啊”
“可能是性格不合”她苦笑道。
我尝试着再多找出一些原因,但最终也只了解到了一件小事,其他的,她也没提。
是大冬天,其他5个人都要求开着窗户睡,但她觉得好冷。她问我,“你们宿舍开着还是关着?”
我只能回道“没办法,集体住宿就是这样,很多时候要考虑大多数的利益,要不被子盖厚点,实在不行盖点衣服也行。”
最后的最后,我只能尝试着说:“如果有问题有矛盾,别藏在心里,试着努力去解决,宿舍毕竟还要待几年,为了自己未来的生活也要和舍友的关系基本上过得去。”
“实在不行,就少在宿舍里待着,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这里。”
分别时,她和我说“我早就想找人说说了,我现在感觉好受一些了。”
我有些恍然,又想起了我当时的试探,一时失语。
无论怎样,我们所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需要用一生走完的道路。
难过时,走慢一点也无妨,但只要在这条路上,就一定会发现前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