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这本书是杨天真女士写的,主要写了作者人生阶段对人性的总结感悟,涉及到人际关系、认知成长等方面的深度剖析,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建议。
杨天真女士真的是一个执行力很牛的达人,并且她在书中写的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可谓是人间清醒。
全书采用案例+分析+举措的方式娓娓道来,生动具体,能够引起人的记忆点,是一本人际沟通的有效学习工具书。
我从书中学到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钝感力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钝感力是人们在面对艰难坎坷时,不气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磨难,不过度放在心上,时不时反刍自伤,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依旧勇敢朝阳奔跑。
外界眼光如何看待我,事实上与我无关,别人想要怎么想,那是别人自己的事情,我是管不了的也阻止不了的,我要做的能做的就是修好自己,将注意力与精力集中在自己要做或正在做的事情上,一心想着事情如何达成,这才是我的事。
建立个人边界感,体会自己的感受,掌控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向积极的一边,不跟自己过不去。生活本来已经够难的了,又何苦为了别人的根本不重要的看法而自我苦恼。生活是自己的,冷暖自知,别人没有经历过你走的路,说什么都不算数。
跳出事件本身,全局观览,你会发现那都不是事儿,因为你还有更重要的目标要达成,每在他人的碎语上多浪费一分,你的用来达成目标的生命时间就少一分。
不要理睬别人看了会怎么想,多想想我想干什么,我喜欢怎样做,我还要添加些什么……
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勇敢对其说“拜拜”。
二、嫉妒
人的心理活动往往很复杂,嫉妒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心理落差,且嫉妒的对象多半是自己认识且觉得对方能力只比自己多一点点的人。
在内心产生比较,自认为对方比自己强不了多少,可对方却是做成或拥有某事物,同时认为自己也可以,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因此内心产生不平衡心态,严重的甚至想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以此损害其利益。
嫉妒致使思想狭窄,多半是自己“想多了”,将别人当作“假想敌”,进行比较,只看到了某一点,一叶障目;对方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假想”的方面,只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
当你走出嫉妒的迷雾,回过头来看是,只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是个跳梁小丑。
不要让嫉妒压制你的多方面发展,不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到真正在意的事情上,去精进学习;别人的短暂辉煌总会过去,不要因此耽误你的下一个高光时刻的前期蓄力。
转变心态,将嫉妒转变为由衷的钦佩赞赏,看到别人的优点,就真心夸赞,并学习值得学习的地方,将好的方法用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学习对方,超越对方。
三、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与自卑有一定区别。
真正的社交恐惧是恐惧人多场所的交际,不知如何开口,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尴尬。
而自卑纯粹是低自尊,认为自己不够好,不敢交流。
不要把“社恐”当成害怕在跟人打交道过程中受挫的“遮羞布”。
并不是说一定要克服,但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交流从而限制你的成长进阶。
要拒绝低质量社交,专注高质量的有效社交,自处自洽即可。
同时,社交恐惧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有所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经常性的肯定自己的做事成果,哪怕是一件小事;目标不要定太高,容易眼高手低,反而加快反噬;平时多夸夸自己,给予自己正向激励。
四、选择困难
选择困难,很多人都会面临选择困难的时候。
你要明白选择困难的背后隐藏着你内心深处的弊端。
选择困难,实质上是害怕承担选择后的万一不好的结果,倾向关注于有风险的一面,规避风险,而不是凡事多想好的一面。
总想利益最大化,要懂得知足,适可而止;没有无风险的利益,也没有无利益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
建立自身稳固的价值体系,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清晰明了自己的底线;进行目标拆解,选择分级,梳理建立自己的决策框架。
五、别不敢开始
不要总觉得自己会做不好,别不敢开始。如果开始都不敢开始,又哪里能够目标达成。
这种情况下,你最需要练胆,一次次拓宽胆量的边界。畏难是人之常情,你需要拥有长远眼光,具备长期主义,真正明白当下的自身处境与能力阶梯;不要轻视自己的现有能力,不要小看自己的长足进步。
理解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的偏差,明白“想和做”的维度偏差,距离甚远。
进行目标拆解,分级奖励。将目标细致划分,每次前进一小步,给予及时奖励,形成正反馈机制,逐步攻克难题,相信日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六、自律
真正的自律,不是看到别人每天早起,我也要每天早起。
早起不是目的,早起干什么是目的,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早起,根据个人情况,在保证睡眠充足的情况下早起,不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与做事效率;盲目追求早起,反而会打乱自身的做事规律。
自律是手段,不是目的,也不是最初的出发点,你的出发点往往是要做成某件事;快速进入做事状态,达成高效做事,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自律是一个人做事的状态,是融入在你的每一个行动中的,不是一时的状态,不是做成了某一件事;而是做一件事的整个过程中的高效沉浸的伴随状态,能否有自律这种状态,在于你有多渴望做成这件事。
从内心的热爱出发,只有你真心渴望达成某个目标,自律的状态才会自然而然显现在你的后续行动中;随大流的要求自己要做到这做到那,是持续不了多久的,除非你是真的想要作出改变。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明晰人性,活得通透;
有效度过生命时间,高质量有效的社交,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拥有钝感力,不关心他人的事情,不把他人的课题扛在自己身上,学会课题分离;
不要盲目求进步,寻求进步的前提是做这件事能帮助自身提升,促进自己的成长,有意义,有价值,不是为了进步而进步;
懂得人间值得,找到人间清醒的状态,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越来越好时,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一切也都在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