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UK
具身认知,仪式感的原理,仪式感改变人的感受和身体
认知的三原则,理智,恐惧,欲望的配比和权重
天地间的终极法则,编码解码法则,
三体,人算需顺应天算
人算?算法(理性主义)数据(经验主义)
算法的三个原则
算法的三个特点是:底层中立、潜在无头脑、结果有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状态的话,你会觉得他傻吗?
底层中立:对什么人都是一个态度;
没什么头脑:歹也好,好也好,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阿甘、郭靖都是这样的人;
结果有保障:行为和思维是能够预期的。
事实上,做到上面这几点,才是有算法,或者是有原则和有规则的人。
王阳明,家有宝藏无穷,依旧沿街托钵
致良知即是优化算法,是知
事下练,是数据,是行
曾国藩,已往不念,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认知留级和难以实现认知升级的原因,本质上就是回避痛感,核心上就是不选择,或者说选择那种不可能有实质性差异的选择。就像萨特说的:你可以不选择,不选择就是选择了不选择。人在认知留级,甚至推广到职业生涯、创业状态的留级,往往都是选择了不选择。
即使数据量很大,动辄一万小时,也没有造成真正的升级,是因为“有练习,无刻意”,而刻意就是痛感,是不断面对真选择。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都是假选择,往往是无可选择的时候才是真选择。
天道和logos
Logos来自古希腊,代表了天道和语言上的逻辑,在说话时,我们就称之为log
20181221,BOA,UK
视角
全知眼与常人眼,抽身看
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
瞪眼看与眯眼看
名和利
全是细节
同理心(换位看)
镜与灯,真实看还是领着看
2018.12.24. A.O.N
杨绛,只有在群众中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客观评价,才能自在
直觉
德国牛叉学者
格尔德.吉日泽
20181225 BOA UK
K k 必然
几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
知化
人类最重要的职责是寻找意义、提供想象力、赋予思想价值。
人类与AI 的关系,警察与警犬
过滤
两个参数
实体物品价值在跌,人的注意力在涨(广告费)
催生出,鄙视链
提问
我们怎么才能判断一个问题是不是好问题呢?KK在书里提出了这么7个标准:
1.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2.一个好问题能开启一个学科,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问的那个问题:“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这个问题开启了相对论、质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时代。
3.一个好问题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4.一个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但在日后的时间可以一直被回答。
5.一个好问题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对此很关心。
6.一个好问题处于已知和未知的边缘,既不愚蠢也不显而易见。一个好问题不能被预测。
7.一个好问题将代表受教育的头脑。如果AI能问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将是AI全面超过我们的时候。
这一次,我们不光是在迎接未来,我们在亲手打造未来。这一次,我们不光是清晰地看见趋势,我们就是趋势。
失控
K K 1994年提出
Kk在28岁之前周游世界,物质上赤贫
与各种原始人打交道,贴在土地上呼吸泥土的味道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认知唤醒。
第一次,哥白尼把人类生活的地球,从宇宙圣坛上拽了下来,原来地球根本不是宇宙中心,而且很渺小。为了这个新观点,主流人类纠结了很久,后来终于承认了。
第二次,达尔文把人类从地球生物的圣坛下拽了下来,闹了半天,我们就是猴子变的。大家都感觉很崩溃,也挣扎了很久,后来也承认了。
第三次,弗洛伊德把人类的自我从人类意识的圣坛上给拽下来了,我们以为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100%代表我们自己的。而现在科学家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不是拥有一个单独的意识的,它其实是很多股意见和不同意识的一个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很纠结的原因。对于这个观点,主流科学家现在也基本接受了。
这就是前三次认知唤醒,我们现在听可能会觉得当时的人类很顽固,真是井底之蛙。但如果凯文·凯利把第四次认知唤醒说出来,可能你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不太可能吧。
第四次认知唤醒,就是要把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隔断打通,我们和机器之间,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我们正在迎来,生物和机器联姻的时代。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凯文·凯利认为,这整个世界的物质,都是可以打通的。从一个石头,到青蛙、人类、机器、国家,互联网,都是打通的。大家都是遵守同一个游戏规则,在同一个序列里进化的东西。在书里凯文·凯利给这些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进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