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单位是六天工作制,中秋人家放假都是三天,我们就是2天,比别人少一天。啥假期都一样,在公司工作20多年了也习惯了。
如果我50岁退休的话,和同龄人比,我这六天工作制的,比别人要多工作3-4年时间呢,一年365天,哈哈,这帐不能细算,要是这样的话,我就相当于55退休了,是不?
昨天上班呢,小妹打电话问回来吗?我说我上班呢,二妹打电话问,我说我上班呢,她们都知道我上班,但是过节了还是想让我回家去玩儿,好几天前就约,我和她们说了,她们聚的时候,我们不在,她们还是想我们在的好,这电话就打过来了。
中秋佳节,是中国老百姓最传统的团圆节,从古至今都是大家特别重视的一个节。
小时候,在中秋夜,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自家的院子前门口放一个小方桌,摆上5把小凳子,桌子上摆好了早就准备好的香梨,洗好拆开的葡萄串,当然还有月饼。
中秋夜,月饼是主场,那时候,很穷,物品品类也很少,在那时的北京郊区,也就是自来红,自来白,圆圆的,在那个稀缺的年代,能吃上的也算家庭条件不错的了呢!
中秋夜的晚上,爸爸会安排早吃晚饭,到晚上8点多一家人会在院子里看月亮。
那时候,空气特别好,没有现在的各种污染,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那会儿我们姐妹三个都没有戴眼睛呢,我们的眼睛和黑葡萄一样。
晚上,妈妈忙完了手头的事儿,和爸爸一起陪我们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圆圆的,里面有山,爸爸告诉我们,里面有只小白兔,小白兔在桂花树下,被一个美丽的仙女抱着………
我们仰着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努力的在找爸爸说的仙女,和小白兔。
妈妈在边上看着我们三个呆萌的样子,用手拍着爸爸的大腿说:“你就编吧,编的孩子们都想飞走了。”爸爸说,我这三个闺女,以后一定会去很远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更高远的天空。
一晃,30、40年过去了,我们姐妹三个,读书离开了郊区的小院,在城里工作,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爱人,有了娃。
爸爸在我们不大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妈妈身体还算健康,和我生活了10多年,现在和二妹,小妹生活在一起。
如今又到中秋佳节,今天周一,明天周二,放2天假,我老公上午得去医院做耳朵听力康复,约好了,等他做完了,我们一家三口回去和老妈过节,两个妹妹,妹夫带孩子也都可以在夫家过节, 我们晚上聚餐。
如今,老妈已经70多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好了。
俗话说得好,妈在,家在;妈在哪儿,家在哪儿;妈在,儿就有归处。
昨天老公去单位,单位发了几盒稻香村月饼,今天拿回去,和老妈和妹妹,妹夫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趁着中秋,再去看看叔叔,婶婶,他们也是看着我长大的,在人生路上也给过很大的帮助,人啥时候也不能忘本,特别是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
现在的月饼种类很多,双黄蛋的,莲蓉的,红豆沙,杏黄的,样子还是圆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这已经没啥稀奇的了。
但节还是照过,多的是对以前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