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
近几年,伴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心理学领域的持续学习,关于原生家庭问题的一些关注成为我主要关注的领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书名是《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是当下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这本书也被称为“中国式家庭问题第一书”。全书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用最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教会我们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如何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和怎样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的确是一本内心成长的好书。
关于作者的一些信息,我想很多爱好心理学的小伙伴早已熟稔于心了。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如下内容为原文读书摘录)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 ,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的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的相处。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
建立一个好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
生命是一个过程,恋爱也尤其是一个过程。如果只将恋爱视为一个结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爱人,那么一定会遭遇挫伤。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对于缘分,心理学也有独特的解释: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而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说,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利,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他们的镜面上留下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塌。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
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波斯诗人鲁米说。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的碰触到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的发育,不是别的,就是孩子的感觉。感觉,是孩子碰触任一事物时,在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这份感觉,会滋养她的胚胎发育。请注意,不是胚胎,不是教导,而是感觉。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嗓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预言需要基础: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观念。
考试轨道论点: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
挫折商:一个人面对挫折时形成的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一定程度的挫折商可以培养一个人多向度思维,让一个人考虑更佳周全。
来访者中心疗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在来访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感他所感,治疗也是很难有好的效果的。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曾奇峰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父母”对“内在的我 ”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性格,换成心理学的专业说法,即人格。所谓人格,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也就是“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性格是一种关系。
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在书中《改变,从新开始》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的。美国的罗杰斯称,一个人的心理是由其所有体验组成的。
伯特·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健康的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 莱因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的这一生,就白活了。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