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
有扈氏乃为少昊嬴姓氏,与夏应是同姓诸侯,启得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
这就有了“甘之战”,《尚书》记载: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白话文:翻译
将在甘这个地方进行大战,夏王启就召见了六军的将领。王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告诫你们:有扈氏轻慢《五行》,怠弃“三正”,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的惩罚。
“车左的兵士不善于射箭,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车右的兵士不善于用戈矛刺杀,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驾车的兵士违反驭马的规则,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我会在先祖的神位面前赏赐你们;不服从命令的,我会在社神的神位面前惩罚你们,我就会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你们。”
商朝不存在“六卿”和“六军”,而是指“六事之人”。商朝甲骨文中,事、吏、史,同字。甲骨文中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是征战之人,夏后启召之传达军法。
五行的说法
是洪范五行,又称宗庙五行,一般说是夏商周统治大法,《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汉书》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但是,真实性很难辨别。个人以为,应该是“行人”,也是一种官职。毕竟阴阳五行学说上溯过早,这是儒家的理想复古主义的结果。
三正第一种说法:
《尚书·大禹谟》之“禹日,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是《尚书·大禹谟》上“正德、利用、厚生”的三重,是“王天下”的大法。
三正的第二种说法:
夏朝中央设有“牧正”、“车正”、“疱正”等职官,还有疑、丞、辅、弼等。掌管历法的官职称为“羲和”。主要负责记录和整理史料的称之为“史官”。遒人”,宣示政令,搜集民意。调解诉讼、掌管刑狱的官称之为“大理”。“啬人”,负责征收贡赋。
掌管政事的两三官员,称之为“三正”。后世,里正、市正,都是源自于这里。
这些官员是君王统治天下的耳目手足,有扈氏怠侮“三正”是对王权的反抗,所以夏启讨伐之。
这种说法更加合情合理,儒家的道德说,很脱离那个时代,这不过是儒家复古主义,营造上古完美的道德社会的曲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