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唐朝时代人奉行儒家思想,个人的才能如果没人赏识,就没必要出仕为官,隐居成为这些能人志士的唯一选择,并在当时广受赞誉,盛行开来。甚至当时一些官场失意的人也会选择重新隐居,直到发现他们的人请他们出山,这些人就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摇摆不定,也侧面反映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今天分享一首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看看诗人是如何来规劝王昌龄与自己一起隐居的。
王昌龄在37岁时考中进士,之前隐居在石门山,诗人出差途中借宿王昌龄隐居之处,写下这首诗。“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石门山谷,隐居处常有孤云相伴。“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遥看松林树梢缝隙处,清冷月光好像专门是为你扑面而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夜深人静,月光下茅亭的花影恬然入睡,长满芍药的院子到处生长着苔藓。“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鸾鹤指的是仙人的禽鸟,这里指隐居)”我很想辞去官职,卸下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伍。
全诗写出了王昌龄隐居处的风景,“清光”赞赏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苔纹”描述了茅亭长期无人搭理的破败,字里行间都在劝说王昌龄与自己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被世俗所累的烦恼,可是已经不具备隐居的现实条件,这是一个奋斗者的时代,工作无精打采,生活懒散不堪,学习毫无动力,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追求一种小确信,相信这个世界有我们会变得更美好,只是这种小确信在我们自己看来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努力工作,可是不是努力就会有理想的结果,我们认真生活,可是不是认真就会朝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我们不断学习,可是不是学习你就能追上世界变化的脚步。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努力向前,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最终目的是取悦自己,我们需要快乐,需要与自己周遭世界和解,我们需要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去热情的拥抱他,这是我们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