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渊源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年),大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生活上的拮据以及精神的苦闷需要解脱,为此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松、柏、竹、梅于院中。不久,他又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整个雪堂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切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一次,黄州知州(地方官)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先生啊,你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墙壁上画了这么多的雪花,你不冷吗?若没有人来的话,不觉得冷清吗?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这样来了。典故就是这样出来的,有了这三个好朋友,也不冷清了。
苏轼是宋朝的人,再往前看,就会发现梅花在唐朝倒也没什么讲究,唐朝的诗人写梅花,在诗里梅花只是一个客体,没有这么多的讲究,没有这么多拟人化的表达,更没有把这些精神注入到梅花当中去,但是梅花在宋朝立马就不一样了,陆游一生写了117首梅花诗,是为“梅痴”。梅花,为什么被历代文人所崇拜和喜爱呢,我们要知道文化的源头,那么笔下的梅花,就不会那么的苍白了。
二、画理掌握
1、不同姿态梅花的画法
[图片]
a、正面梅花:侧锋圆笔,一共五瓣,每一瓣大小相同,围绕花心平均安排即可。花蕊侧锋用笔用笔尖去画,形状像钟表的表盘。花丝的线条带有弧度,画出纤细感;花药为顿笔一点。
b、侧面梅花1:中间前方一瓣较大较扁,左右两边为扁形小花瓣,花瓣根部朝向花心。后面四瓣相对较小。在前面一瓣的上方写花蕊,花蕊形状似扇骨。
c、侧面梅花2:前面两瓣较小较扁,后面中间一瓣最大、最圆,注意后面三瓣的瓣根要有朝向花心的指示。于前面两瓣的上方,也就是花心处画花蕊。
d、花苞:形状为一瓣梅花花瓣。浓墨点写花托,花托为点形,于左右两边环抱住花苞。于花苞中间最下方,顿笔后向下出锋出尖,写一“丁”字形,托住整个花苞,“丁”形收笔处与梅枝相连接。
e、半开梅花:一共三瓣,中间一瓣最大、最圆,左右两边为椭圆形小瓣,瓣根朝向花心。于花瓣夹角处画花蕊,花蕊只需画两三丝。花托画法与花苞的花托画法相同。
2、色彩搭配:若花瓣颜色为艳红,花蕊用浓墨写之;若花瓣颜色为淡红,花蕊颜色可用中墨、深红、藤黄的任意一种。
3、姿态变化:一幅作品中的梅花姿态要尽量富于变化,包括姿态的变化和朝向的变化,以及大小的变化和前后的变化。
三、技法练习
以王雪涛《梅花图》为例,检验画理的使用,并画一幅完整的作品。
[图片]
1、枝干
a、老枝苍劲有力,多转折动作,侧锋用笔,有枯笔;小枝轻松细劲,转折变化较少,中锋用笔,较伸展。注意两者的用笔和造型区别。
b、随势造型:利用枝干的走势牵引画面力量左右摇摆,又趋于平衡。主枝起笔第一节是往右的势,继而笔锋换向左边,变成往左的势,把力量整体牵引到左边;利用长长的小枝,又把老枝的力量从左边拉回来;最后为了让画面更加稳定,在主枝的后方又画一势态往上的小枝,既增加了画面的前后层次,又让画面更加稳定。
[图片]
2、花朵
a、可简单地将作品中的花朵分为四丛(四组),分组去画,可按照自己的心意随意安排花朵的姿态。然后在较光秃的枝头适当添加花苞,注意花苞有大有小,不要雷同。
b、藤黄加花青色调淡绿色,在每一组花朵处加1到2片小叶子,以丰富画面语言,但叶子颜色不要太跳脱,也不要画太多,以免影响画面的整体美。
[图片]
3、苔点
在枝干光秃处,中锋用笔顿笔点点子,以丰富画面语言。苔点没有固定的形状,但要注意大小的变化,老枝苔点较大、较多,小枝苔点较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