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会陆续记录金树人老师《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的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说起来,从去年开始找金老师这本书,一开始各大图书网站都脱销,我是在Kindle上有了第一遍完成的百度。虽然素知台湾学者著书文词优雅,但这样一本学术理论的教科书竟写得如诗词散文一般美,所以很多地方第一遍读的时候都理解无能,但仍爱不释手,对文字的膜拜和推崇竟胜过理论学习,读起来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
今年终于入手纸质版的书,再读,很多地方仍是理解困难。
书中开篇有一段关于现在与未来的论述:
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这两句话说明了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也指出了生涯咨询师与受辅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立足现在,胸怀未来。
但看着一小段的确很有道理,很很好理解,但是接下来的“命若琴弦”的故事却让我参悟了好一阵子。
一位弹奏三弦的盲人渴望重见天日。他遍访名医,有人介绍他求见一位在深山修行的师父。师父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他开了一张能让他看得见的药方。“但是,”师父说,“你得弹断一千根弦。”
他无奈地带着失明的小徒弟,心里怀着一丝希望,游走四方。他走遍大江南北,弹琴卖唱为生。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第一千根弦将断的时候,他们落脚在黄土高原。
夜半,弦断。
天明,抓药。
药房师父接过药方,对着天井透入的强光,正面、反面瞧着,说道:“这只是一张白纸,哪有药方?”琴师听了,琴弦落地,茫然一片。
当天晚上,他伤心欲绝,细细思索,终于恍然大悟。他看不见,可是他看见了;许多人看得见,却一直看不见。
隔日,他小心翼翼地将药方交给徒弟:“我已年迈,此药方交付与你。它能够让你看得见……”,“不过,”他停顿了一下,“徒儿,你得弹断一千根弦。”
初读这个故事,我甚至认为这与金教授所说的以目的为导向的行为观点相悖。盲人为了重见天日而弹奏,而最终他却并未如愿,那他到底误导了什么,这行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师傅对盲人的一种戏耍吗?
但是仔细想想,在我的工作中,总有一些临近毕业成很差,学习生活全无动力的问题学生。有一次,一个因为心理问题和学业问题降级的学生,成绩连毕业的要求都达不到,他讨厌自己的专业,大学一直消沉,有一天,他告诉我自己想考另一个专业的研究生,还是名校。我虽知道这对他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连拿毕业证都成问题,但我仍肯定他找到了目标,鼓励他制定计划,好好复习。
因为,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
这恐怕就是师傅对盲人的指点,眼盲无药可医,但心却可以救活,生活也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