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T1《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T2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T3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T4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T5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T6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江苏卷】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7.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2016年高考江苏卷】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
“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
“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2016年高考江苏卷】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19.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借助关联词抓关键句法】论述类文本阅读:2015江苏卷《罗丹的雕刻》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T1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T2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T3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T4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T5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T6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2015江苏卷】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015江苏卷】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2015江苏卷】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答案解析】
【片段梳理:借助关联词】【2015江苏卷】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
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
T1(因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2015江苏卷】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解析见文脉梳理)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
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2015江苏卷】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
【解析】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也是“开向生命的窗子”。→雕刻=生命。 (雕塑的生命,生命的雕塑)
【抓核心关键词法】论述类文本阅读:2010江苏卷《谈静》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T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T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T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T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2010江苏卷】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010江苏卷】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
【2010江苏卷】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答案解析】
【2010江苏卷】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参考答案:C
解析: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T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2010江苏卷】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
参考答案: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2010江苏卷】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参考答案:
(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要人为地“拔高”;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