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尼采的学者,但他成名则因为他的散文。2016年03月22日,第十届作家榜主榜发布,周国平排名第67位。
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个特征: 读书趣味
第一,有人痴迷读书,有人勉强读书,有人打死也不读书,除了受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智商、空闲时间等等原因外,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阅读的趣味。
不能说“开卷有益”,应该说“开卷有趣”,“开卷有益”太强调实际效果,“开卷有趣”是说你阅读的状态,那个状态本身就让你愉悦,至于将来也许有用,也许没用。要让阅读这件事情可持续,就必须找到阅读的兴趣或者趣味。
我本人生长在一个读书、找书很困难的时代,那个时候读书很不容易,所以我很容易养成读书的兴趣。而今天的学生呢?他们跟我生存的状态不一样,他们的诱惑太多了,诱惑多了以后,找到读书的乐趣就比较困难。
所以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学会读书的关键是找到读书的乐趣,找到乐趣以后自然就会想到去做进一步的调整,然后再进一步持续地阅读。如果找不到乐趣的话,你再尽力也没有办法。
其实阅读是个人的事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每个人都说好的,不一定适合你,十年后才能读懂的,暂时搁置没有问题,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坚持是很正常的。哪些书一定要读,哪些书读不懂,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阅读的视野和趣味不一样,要允许他有自己的立场。这比强制要求10本书必读,20本书必读好得多。没有哪一种书非读不可,也没有哪一种书一定不能读,这要看你自己的趣味。
第二个特征:读书癖好
第二,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
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见识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
第三个特征:读书品味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心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