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尾,初春。中午同卢姐姐吃饭的时候,抬头正望见墙外的柳树,以天空作底,浅绿渐深,春天真的是进人心扉了。倘若风再小一点,阳光再暖一点,便是人间四月天了吧。昨晚深夜,不知有没有谁看见过那样的美景,连窗帘都挡不住皎洁的月光。索性拉开窗帘,让春天的月光洒到我的床上,还以为自己懒洋洋地躺在水里享受,并没有众星捧月,反而觉得一两滴星衬在月亮旁边好像也别有一番风致。
春天一来,就告别了冬天。
上旬,只读了一本书,Lydia的《当我足够好,才会遇见你》,用kindle看书还是有利有弊的。像我这小手习惯在手机上哒哒打字飞快的人,用kindle做笔记简直是一种折磨,kindle反应太过于迟钝,只好只用于做标记,然后手写笔记。不过这样也比之前方便很多,起码附录摘抄的时候及其省事。庆幸我的读书感悟带给朋友读书的欲望,有了外在的存在价值。希望我可以带给周围的朋友更好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因为有了kindle,读书特别快。三月末尾,读完了法医秦明的悬疑系列:《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和《清道夫》;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东汉班昭的《女诫》。
1、
法医秦明的三本悬疑系列,我不会详细复述内容了,过于恐怖、血腥、恶心及黑暗。我看这个系列完全是个人重口味,感兴趣罢了。明明胆小,却要装“熊大”。秦明的书不是为了给人带来黑暗和恐惧的,而是告诉读者,光明会让黑暗无所遁形。他让读者人情社会的险恶与真善美。有杀害的地方,不外乎情、色、财、仇。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好好保护自己,时刻保有警惕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无声的证词》和《第十一根手指》和之前他的《尸语者》一样,在故事的开头引用名人名言,有深意,更多的是有哲理。并且这条哲理一定是对故事的概括与深思。但是,《无声的证词》和《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在技巧上比《尸语者》更高一筹,每本书都会在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命案,会一直贯穿到小说的结尾才被揭开真相。作者比之前高明了许多,另外他在《清道夫》的末尾设置了悬念,这是与之前三本书不同的地方。这个悬念是读者不想看到的,法医大宝的新娘遇害,染了血的白色婚纱一角从柜子里露出来……
期待作者的新书,但最近是不想再看这一类的了,胆小的人也还是不看的好,尤其是夜晚。
2、
每当我一个人看到恐怖的地方,就再去翻看点别的书。因为古典名著在kindle里面大多是免费的,所以下载了好多。看了法医秦明的书,更多的是要警戒自己,作为姑娘,在社会上还是自尊自重自爱为好,所以决定要做个良家淑女、邻家乖女孩(哈哈,我的天呐)。
都说三从四德,可我长这么大都不知道三从四德具体指的是什么。三从倒是略知一二,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度娘告诉我,四德分别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原来这四德出自于《女诫》:“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感觉好难的说。但是班昭也说了,“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吧,不过毕竟过去千年,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接可取的也是有的,“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正色端操……清静自守,无好戏笑”……这些做人的道理,也不仅仅是女子该学习的吧。男子也应该来学一学《女诫》才是。
和卢姐姐一起散步的时候讨论到离婚率高的问题,我表示无奈与感慨。想起《女诫》之言,“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离婚的男女们怕是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吧。我没经历过婚姻,纯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过,那些人们也应该去反思反思的好。《女诫》,我希望自己能够引以为诫,以便我未来的婚姻美满幸福。
爱情或者婚姻,如何能够持久,我是插不上话的,但人人都说互相理解与包容。凡能够白头偕老的,大概都是如此吧。至于分离的两个人,既然分开了,还是各自反思,不要互相指责、互相埋怨了吧。如果多一些对对方的普遍意义上的感恩,多想想对方的付出,也不至于到最后的分离。
3、
当然,人人都会在最终与爱的人分离。那就是衰老和死亡。
月初的时候参加十点读书会,大四学心理学的姑娘枝桠提到了她的毕业论文课题——临终关怀。大家讨论良久。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还年轻,这些问题我不需要去考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哭,也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非常的仓促,那天我只是一直在想,他倒在地上的时候我为什么还没有学会骑自行车,不然就可以飞快地去通知我爸爸。那时候,我都没见过手机这东西……
不过看了阿图·葛文德的这本《最好的告别》后,思考过,关于临终的亲人,我们该如何去对待。是明知治不好也要拼了金钱物质,用昂贵并带有极强的副作用的药物去挽留住他们,还是放弃治疗?我们会看到他们被各种治疗带来的痛苦,看他们身上插满各种管子,不能移动、不能进食、不能解决生理问题: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时,我们该如何选择?为了延长对方的寿命为他们带来更大的痛苦,这真的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吗?也许,葛文德说的对,“做的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但我们爱他们,所以拼了所有也要挽留其生命。可如果面临不治之疾病或者衰老的,是我们自己呢?也许我会恐惧死亡,也许也不会,只会悲伤难过,要离开这个世界和那些爱的人们,会有想不到的舍不得,想要仅仅抓住这个世界再也不松手。但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快要终了,各种治疗是无效的,还会眼睁睁等着自己成为亲人的负担,看他们受苦受累甚至负债累累吗?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放弃治疗,选择顺其自然地与这个世界告别,顺便立下捐献遗体的遗嘱。
作为医生的葛文德,从他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自然规律,衰老和生死的问题。他批评美国当下对待养老和临终人们的系统和机制,尽管美国的养老或医疗已经做得很完美,但是他们忽略了病人或者老人的精神心理,忽略了临终人想要的生活或者生命的美好意义。
所以他高度评价善终服务即姑息治疗,“通过给予相应的照料帮助病人处理那些困难。在积极治疗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为要。”(译者语)临终关怀,不是一种无为,而是放弃强烈的医疗干预,让临终的人在剩下的时间里,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并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自主、更有价值和意义。“有时候,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
但是,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就是做决定的责任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作为被迫做决定的我们来说,该怎么办?当我们为了让临终的人剩下的时间里生命更有意义或者同意他们选择放弃强烈副作用的医疗时,是不是在帮助他们加速死亡?是选择延长他们的痛苦还是缩短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好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哲学问题,也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在中国,现在还无法去大胆地实行善终服务,这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即便选择是听从临终的人,帮他们减少痛苦,那也会被吐沫星子淹死吧。
与其最终不得不面临那种选择,还不如趁选择还未来临之前,好好善待那些爱人们。趁我们爱的人还在,就好好陪他们说话,做事,一起度过我们所有人最后的时光。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吧。
最后的时光,也是最美的时光。
即便告别,也会是美好的。
春天来了,过去的冬天,其实也是值得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