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丢东西是很平常的事,但是这件事频频发生的话就走问题了,这不四年级六班就是这样,最后老师通过调查锁定了怀疑的对象,皑皑。于是心理老师从他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那里了解了他的大致情况:在老师眼里,不爱学习,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同学认为他小气,还贪心,常常随便拿别人的文具,经常借同学的东西不还;在家里是独生子,娇生惯养,要什么都能满足他。对于如何克制自己的需求,他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原来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也拿过别人的东西回家,父母也教育过他,后来就不在意了。家长的溺爱使他对偷窃内在的道德控制及社会惩罚认识不足,家长还忽视了为他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
在心理辅导室,心理老师让皑皑画“房、树、人”图,从图中显示皑皑的心理比较幼稚。又做了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显示他有轻度抑郁和焦虑情绪。
心理老师通过谈话引导他写下了不能随便拿同学东西的几个理由,并加以强化。让他明白改正错误的积极办法就是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承认,勇敢地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后来又带着皑皑做了厌恶想象练习,让他体会到把喜欢的笔扔到垃圾堆里再捡起来,洗干净再用是什么感觉。还针对皑皑的学习展开了讨论,引导皑皑对学习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也对融入班集体有了自己的打算。后来心理老师在他的班级里上了一节心理辅导课。告诉同学们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看到同学的好,不能老是盯着人家的黑点!
再遇到像皑皑这样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学生,我们应该用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类似责罚和打骂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处理方式反而会刺激孩子,适得其反,导致偷拿的行为不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