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搬家的原因,在上上周读完恺撒时代上册的我,终于在无事的今日完成了下册的阅读。我自知不是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在读历史的时候,往往无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理性的立场,常常被感性带入到历史的爱恨中。所幸,继连续将近一月的缠绵雨天,迎来了温暖的晴天的今日,使我在读到恺撒被刺死之时不至于被莫名的愤怒吞噬。然而,虽然在阅读之前已经知晓恺撒的命运,但在读完恺撒一生经历并体会到恺撒的智慧后,由于恺撒被刺死而产生的惋惜感却也久久不能平息。
就算不熟悉历史,想必,对于恺撒这个名字也不会陌生。未读此书之前,恺撒在我心中的形象是骑在马背上,披着战袍,在沙场冲在第一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英勇善战的武将。然,恺撒不仅仅是这些。他是让年轻人不惜和父辈不同战线也要追随的领导者,是贵妇们公开公认的情人,是能写出《高卢战记》、《内战记》这些让世人称赞的作家,是让后世历史学家不禁感叹的奇才......每多读一页,都让我对恺撒的崇拜多上一分。他的身上处处体现着和谐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也让他以比那时的任何人都要高的角度看到罗马的未来。
1、战争和宽容
战争,有时候是不得不行使的一种政治手段。和苏拉暴力的复仇手段不同,恺撒的战争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他心目中罗马世界的版图。高卢战争为了筑起罗马的防线,内战则是为了推翻元老院的寡头政权。因此,他指导的战争更像是威慑和怀柔政策并用的智力斗争。他不允许士兵掠夺平民物资,而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粮食;他在战胜后,对于战败者,不是处死而是让战败者选择归顺或者放下兵器回乡。他一直秉着“尽量用不流血的方式赢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则。这是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的难得一见的宽容。
“从我手中重获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剑指向我,我也绝无后悔可言。不管面临何种状况,我始终要求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活,因此我也认为别人也当以此为准则。”(从恺撒写给西塞罗信中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恺撒对于敌对者的宽容)
2、拥戴和孤独
用今天的话来说,恺撒是智商和情商都极高之人。
女人们都是善妒的,但是他可以完美的平衡他的情人们的情绪。甚至妻子和公开情人之间也没有存在争风吃醋的局面。(感谢历史学家的八卦,让我们也看到了恺撒这般风情而狡猾的一面。我想,恺撒的情商从他处理情人们之间的关系时就已经开始培养了吧。要知道,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也。)
在用人方面,恺撒也堪称高手。不吝啬对手下的奖励,但为防止他们恃宠而骄,适时也会厉言鞭笞。在第十军团为了提高军饷而假意罢军时,恺撒却只有一句“我准了”。要知道,第十军团是恺撒从高卢战争就在身边最忠实的战友,战争经验最丰富的老兵。只是为了增加军饷的将士本以为可以通过罢军在尊敬的恺撒面前撒娇一番,没想到得到恺撒的这么一句话。顿时羞愧万分,军团也再无罢军的念头,都誓死要跟随恺撒。于是在后来与庞培战争之时,第十军团最为英勇。恺撒仅仅用一句话,就扭转了局面。
然而,有时候,拥戴不一定就是理解。所以,恺撒致力于罗马世界的创建之时,却招到了顽固派的刺杀。就这一点上开看,他亦是孤独的。不过纵观历史,有远见的伟人也必遭受孤独。
改革总是比创造更难。尤其是对于以前屡试不爽并且有所成效的制度的改革,则难上加难。然而,罗马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罗马,元老院一派维护的寡头政治已经不适合如今称霸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了。这个和“孩子已经长大,该换大码的鞋”是一个道理。但是元老院的贵族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看到的也深信恺撒这么做只是想要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因此,悲剧产生了。恺撒被刺死,然而,鞋已经不适合脚,元老院的寡头政权也没有恢复。所以,历史学家说,这是恺撒的悲剧,也是刺杀者们的悲剧。
3、武将、文学与美男子
据说,恺撒重视衣着,光衣着的花销就使他欠债不菲。我本认为一个武将,应该是粗莽,高大,一脸胡须如张飞那种形象才有威慑力。重视衣着却也能让人拥戴并誓死追随的美男子恺撒,让我发现自己是多么短见薄识。当然,恺撒在文学方面也造诣颇深(这一点和曹操倒有些相似)。
对于恺撒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我觉得可能用智慧来形容更为恰当。将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的人,不正是体现了此人的智慧吗?
读到最后,我不禁想,如果恺撒没有被刺死,如果恺撒继续他罗马帝国的构建,罗马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这样的神奇人物,给我的震撼和感叹绝非寥寥几句就能抒发完全。
值得欣慰的是,恺撒的罗马世界由屋大维(恺撒遗嘱中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后来的奥古斯都大帝)得以继续实现。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