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儿子一起看一本新绘本,是小熊宝宝系列里的《谁哭了》。
本来我家的对小熊宝宝系列的书不是很感兴趣,买来已经闲置很久。这两天发现他看其他书里面要是有人哭的话他就会盯着看很久,可能是生出了一股同情心吧,于是我决定好好给他讲一讲。
“XX因为Xxx事情很伤心很难过,难过得眼泪都掉出来了。”
这时儿子就会盯着书上的内容看,然后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手,告诉他们 ‘别哭了,没关系的,我们一起玩吧!’,这样他们就不会哭了。”
我一边说着,一边拿手摸摸书。儿子也学着我轻轻地摸了摸书。
“你看,他们真的没有哭了呢,他们还说‘谢谢你!谢谢你来安慰我!那我们就一起玩吧 。’然后啊,他们就又开心地玩起来了。”
儿子看着我,腼腆地笑了笑。
给他讲了两遍后,他就指着自己说他没有哭。我肯定着重复了他的话。接着他又说:
“爸爸没有哭。”
“对,爸爸没有哭。”
“奶奶没有哭。”
“对,奶奶没有哭。”
“滑板车没有哭。”
“嗯,滑板车也没有哭。”
“沙发没有哭。”
“对了,沙发也没有哭。”
……
他积极地指着家里的各种东西,一一地说他们没有哭,我也跟着一一地重复着。
真是非常熟悉的一幕。
宛如昨晚给他讲绘本时的情景。
昨天看书看着看着他就用大拇指和食指做了个拿东西的动作,拿着书里的内容说“吃。”
“吃摩托车。”
“吃熊猫。”
……
我也跟着他一起“吃”着书里的各种东西。
全当他在巩固认知了,毕竟能主动说出各种东西的名称还是不错的。
书里的东西“吃”完了,他又开始指认现实中的各种东西:
“吃遥控器”
“吃蚊帐”
“吃窗子”
“吃爸爸的胡子”
……
同样地,我也重复着他的动作“吃”着各种现实当中的东西。
家里人看到了,告诉他说:
“ 遥控器不能吃,蚊帐也不能吃。我们只能吃饭,饭可以吃。”
儿子立马就委屈地瘪着小嘴。
“你说我们当然知道不能吃了,我们只是在玩。”,我替儿子说道。
然后我们就继续“吃”着各种东西了。“吃”完之后,我抱着儿子在他耳边感慨了一句:
“我们真是吃尽了人间百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