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基于学生的目标、评价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追求目标、评价、活动的一致性,老师们从此不再迷茫。”这是山大附中赵勇校长的一番话,余深以为然。唯有基于学生,这才是教育真实发生的前提。
“只有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达成“育”人的立德树人之目标,方成其为真教育”——今晨我与著名教育专家吴碧先生进行热烈的“线上研讨”,在长达半个小时的通话中,我反复表达了有关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思路。那种满足于一味交给学生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往往是对好奇心的扼杀和求知欲的摧残,只有基于学生“学”,在引导和启发中,让每个学生思维“动”起来,我们才会真正遇到适合、适切的教育智慧。
教育内涵的无边界创意指向未来幸福。教育,要打破各种“围墙”,突破空间和传统意义上的各种束缚与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统筹与设计。学习空间环境要积极革新,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课题引领要有前瞻性,课堂生态要愉悦和谐,沟通互动要常态化……诸如此类,指向学生的独立思考、协作互助、批判质疑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个健全的、立体的、有幸福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教育朝向和未来期许。
有人讲: 若想当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思考如何站稳讲台;若想成为卓越之师,就要关注自己的生命姿态,思考如何站好讲台。窃以为,“讲台”不应成为问题,倒不如走下来,教学上,“距离”不会产生美,只有师生心心相印,心灵高度契合,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唤醒”与“感染”。一位高高地守在讲台上的老师,是不会走进学生心里的,因而教育的影响力是不够的。
相信与尊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与可塑性,尊重生命节律和教育规律,秉持教育信念,坚持以发展眼光,看待教育中暂时的困难和问题。或许,心打开了,教育境界就会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或许,并非一流,或者只是算一般的合格教师;而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一流名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教育家的。” 长成教育专家,成为卓越之师,这是为人师者不离不弃的教育梦。
深情守望教育。能因自身魅力让学生崇拜,这尚是教育的低层次,教师最值得“炫耀” 的是培养出使自己崇拜的学生。师生彼此学习,相互成就——或许,这就是教育之“道”。
境随心转,教育理念也是生产力,教育行为一旦转变到学生的“基点”上,就会挺立起一片曼妙的风景。
金辉 清晨于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