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1 读研的时候,被导师要求常常去听各类讲座。演讲者先做相关经历介绍,随后逐渐引入主题。前半段一般都是比较轻松易懂,也因此我开始走神,或看手机或想事情,等回过神时,发现自己并未错过多少内容,于是过一会又开始走神......等到讲座的后半段,我才发现跟不上说者的思路,许多内容已经理解不了了。
“说者为了讲解清楚来龙去脉,往往不得不把重要的信息,如重要的事实、迂回的说理、意味深远的结论,放在后面。总体上来看,说者发出的信息越来越重要,可是听者接收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零散。”——《把时间当作朋友》
02 有好多次我和别人的争论,都是我们对对方说的话理解错误。而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是基于我们大脑的模式拼接能力,即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要合理利用模式拼接能力,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信息有效性的知识,即判定类知识(区别于概念类知识)。
03 要做到有效倾听首先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朋友找我们诉苦,不等对方讲述完事情的全貌,我们就开始劝说。如果能把这种欲望克制住,直到对方说完,我们会对讲者论述内容的理解发生变化。
04要做到有效倾听,我们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回顾”和“预期”。回顾,即记住要点,理顺对方所说内容的逻辑关系。如果对方陈述的是“事实”,要想想“他说的事实真实性如何”;如果对方陈述的是看法,要想想“他的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听者就有能力进行“预期”,即猜想说者“下一步会讲些什么”。
05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帮助说者进入“倾听状态”,就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如: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说者的表达、适时作出情绪的回应、清楚确认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