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年的视角写作出来的作品,读来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童趣而又多情,始终贯穿着《城南旧事》。因而,无论文中的每个故事的开头如何的富有童趣,中间部分有多深情,结局会是何等的不完美,我们读来也感受不到快乐时的大喜与痛苦时的大悲。反而童趣中带着淡淡忧伤,悲伤之际掺杂着无奈感深入我们的脑海之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这本小书中很短的一篇故事,“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这篇故事虽很短,但对于情节、人物、环境等的描写却都十分精致细腻。主人公英子的父亲是一个钟情于栽种花花草草有生活情趣的人,每次一下班就会打理这些花花草草,怡然自得。
有了父亲每日精心打理的花草,自然生长的极好,父亲也便更加喜欢它们,好像它们早已成为了他生活当中的“知心朋友”,与它们更是从此形影不离。
小学毕业之际,英子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嘉奖。她希望父亲能够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可父亲这时却因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法参加。
毕业典礼结束后,英子落寞的回家,一进家门见到弟妹们在地上玩耍,旁边父亲的花草惨败不堪,花朵也都大部分落到地上。英子以为是弟妹干的“好事”便大声斥责她们,弟妹们赶紧回辩说是花自己凋落的。这时,从医院传来消息,英子的父亲与他的花一般在这世间凋落了,英子只能故作坚强陪同母亲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故事到这便留下了深深的情感烙印。
如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此类故事,在这本小书当中,随处可见。林先生以极其平淡的笔调,写出了淡淡的忧伤感,读来不觉让人感动不已,浮想联翩。
读《惠安馆》让我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她与惠安馆中的“疯子”其实是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的,她们都是那个时代“苦难的人”。读《兰姨娘》让我不自觉地把兰姨娘与爱玲刻画出的许多女性角色来对比,以此了解当时这些“新女性”的形象。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使我更加懂得了朱先生《背影》当中为人父母的不易。
读懂一本书,其实并没有那么的简单,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岛上书店》有这么一段话:“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是如此。”所以,当我在十年后重读林先生的这本小书时,感受自然与十年前大不相同,因不知如何表达读完后的诸多感受,便选择了用文字来记录并表达出来,重读《城南旧事》一系列的书评,由此而来。
也许,过多五年或者十年,当我再次重读《城南旧事》之时,那感受又可能与如今不同。我唯一希冀的便是那时,我还能够拿起笔来,与诸位分享我读完后的诸多心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