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墙黛瓦马头墙
在徽州,走过的每一条街,看过的每一面墙,都有徽州人独特的记忆,如果说徽州是让人恍若隔世的世外桃源,那么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则是装点徽州的徽派物语。
马头墙
墙上升起的徽州『图腾』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生交界处,境内山多岭密,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自唐代大历四年(769)形成一州辖六县的行政格局,即原徽州府属歙县、婺源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县一直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政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众所周知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徽派建筑则是徽文化重要的表现符号和载体,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格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古建筑之一。而马头墙则是徽州墙上升起的『图腾』之一。
徽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各式的建筑无论是书院、宗祠、牌坊,抑或是住宅、庭院等都在风格上形成统一,生动,别致的建筑特点。粉墙、青瓦、马头墙以及亭台楼榭等元素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妙的写意山水画,而这些中却以马头墙最为诗意和灵动的。
每次走进徽州古村落,那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最让人流连,突兀,高挑,大胆,而不屑于世,与庄严的宗祠,长长的高速公路,形成了鲜明的刚柔对比,层层叠叠的马头墙,犹如一匹昂首振鬃的骏马,只等一声令下,便奋蹄向前守护着世代的徽州人民。
马头墙
通往徽州之美的『绝佳窗口』
在人多地少,屋宇连绵的徽州,大多数房屋以木结构为主,砖石为辅,加之一些木雕为装饰,这些却是造成火宅难以控制的主要因素,于是马头墙应运而生,它有效遏制火宅的蔓延,并以此还得了一个雅称『风火墙』。且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对马头墙有了初步的了解,马头墙的规模已有最初的『一伍一墙』变成为家家户户必建的建筑样式了。
最初马头墙只是起到防火灾的作用,随着徽州文化底蕴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发展,徽州建筑文化走向繁荣昌盛。徽州的工匠们开始对这种『防火墙』加以美化和点缀,使其具有审美的功能,因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在众多的动物当中,可以称得上是吉祥之物了,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示出了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马头墙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座头上,因房屋的进深,坡度的大小决定了墙体的阶梯级数和尺度,一般徽州民居以一叠式,二叠式,三叠式,四叠式较为常见,更高大的可以达到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从种类上还可以分为『坐吻式』、『鹊尾式』、『印斗式』、『朝笏式』等几种类型,彰显了主人对步入仕途的追逐与向往,亦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向往和体现。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也是一曲余音袅袅的水墨乐章,它的美不在斑斓而在素雅,它的形态之美不在写实而在灵动。千百年来,徽派建筑之所以令人无数次魂牵梦萦,可以说马头墙居功至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昂首嘶吼,欲飞天奔腾的深情,必将如图腾般镌刻在人们的内心之上。
马头墙
现代中式生活之美的『东方特色』
『徽』之妙,马头墙的寄托,徽派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雕刻精美,流檐翘角,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其独特的样式,烟雨江南的美感,千百年来如诗如画的镌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让现代人们对东方建筑之美无比自豪并随着文化回归人们开始在建筑上、艺术上、家具上融入粉墙、黛瓦、马头墙等民俗意味的元素。无需刻意修饰、设计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
在马头墙美的诱惑下,这里有匠人、有设计师、有艺术家,归根结底有的是对东方审美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领悟。
当马头墙元素移入到设计,移植的不仅仅是元素,更是意境。在现代设计中充分利用徽派建筑各种不同线条的长短、曲直、硬朗圆润组成多样、统一、具有特色的结构形式美,显得现代居室风格轻盈、飘逸。
马头墙的直线元素,用于中式家具的设计,便有了种硬朗的力度感,其文化体系和艺术形式影响着现代特色的建筑、艺术、家具、民俗的发展。将马头墙特色元素与现代特色相融合,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东方特色』已成为我们当代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