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也许有不少古人读书是为了获取功名、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因为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极好的例证。而现在的我们呢?上学时候读书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考取个好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那么上大学以后,尤其是有了工作以后,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读书呢?
这个问题孩子也曾问我。孩子上三四年级时,正是贪玩儿的年龄,读书学习需要督促。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为了营造一个读书的家庭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孩子读书,每天我也拿起书本陪孩子读书。孩子曾经不解地问我既然已经工作了,怎么还读书呢?有时间在家看看电视出去转转玩玩多好。
参加工作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对于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了,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觉得自己事业家庭也有小成,既不合实际,又有误导孩子之嫌,还觉得孩子也不一定能懂得了。正急头急脑时,忽想起刚从一本书上看过一段很流行的话: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觉得这几句话既切合孩子的问题,又诙谐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于是便说给孩子听。没想到孩子听到我的这个回答后,先是怔了一下,突然间好似想明白了又或者觉得有趣,便哈哈大笑起来,后来竟笑到用手捂着肚子。止住笑后,孩子一脸认真的说:我可不想智商输给猪。于是便自觉地拿起书本读了起来。
也许是因为我的影响,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写作。每次语文老师把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读时,她都非常高兴,回到家读书就更认真更投入了。我每次听说后也总是乐得和孩子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同时也庆幸自己一直在读书。
其实,我从小就爱读书。过去家里穷,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很少有多余的钱去买书。记得一年级暑假时,随父亲和姐姐步行40多里去县城卖西瓜,因为去的路上我跟在后面推架子车非常卖力表现比较好,父亲便给了我一块钱作为奖励让我去买吃的。对于这来之不易的一块钱,我非常珍惜,心里盘算着怎么花才好。我在大街上转了半天也没定下决心买什么吃的,后来转到了新华书店挑了一本儿自己喜欢的小人书。见到父亲时,我还装着刚吃过好吃东西的样子用手抺了抹嘴。呆着无事,我掏出小人书很认真地看了起来,父亲见了也就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把从家里带的还没吃完的小半个馒头递到我面前。我不好意思地接过来边啃馒头边看小人书,馒头什么味道早已经忘了,只是还记得小人书很好看有趣。
因为很少有多余的钱,也便不轻易买书,即使买,也都是下了决心花了心思的,因而每次买后都要举行个仪式,用笔在书的扉页上留个记号,写上题记:某年某月购于某处……
人们常说:非借不能读也。因为喜欢读书,所以便到图书馆办了借阅证。图书馆是新建的,藏书数量还不太多,因而初始对还书时间有限制,一般是一个月,后来放宽到45天,超期是要罚款的,按天数从押金中扣除。虽然扣钱不多,但往往也能给人以压力,让人产生读书的动力。我自己便是这样的例证,只要从图书馆借了书,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匆匆忙忙的看,看了之后便及时去还,尔后再借。后来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为了方便读者,对还书时间不再有限制。本来是个好事,可我却觉得没有还书的压力,读书的动力竟然也小了许多,借了书后,不再像以往那样急急地捧着看,匆匆地跑去还,而是真正闲时才拿起借来的书,沏上杯茶,不紧不慢的,不慌不忙的,慢慢的翻着,悠悠的品着,如小桥流水般的休闲生活,本来一个月能看完的书竟拖了两个月、三个月。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真正含义。
对于书,我觉得是买还是借,都无关紧要,能不能读,愿不愿读,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
其实对于我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说给孩子的答案并不是我读书的真正原因,而是一本书中的一句话蓦然间触动了我的内心:真正读懂书的人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快乐而重要的事!是的,我们读书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只是快乐,只是重要,因为读书,所以收获,所以成长。如果一定要在读书的目的里加上如黄金屋呀颜如玉呀等功利性的东西,那么读书你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呢?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答案是:肯定不会超过半年!这里尚且不谈情怀,单纯的爱好和喜欢就可以支撑我们将读书这件事持续一辈子。
不久前收拾自己的东西时,发现几本旧书,翻开看时,扉页上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却感到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日。
读书,是一件快乐而重要的事。因为读书,所以收获因为读书,所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