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时代已落幕,表演出路该何去何从
随着春晚节目规范的越来越严肃化和仪式化,现在的春晚小品内容只能是浅尝辄止,更多的是一种浮夸的艺术形式。有的人说小品是一种低俗的表演形式,上不了高雅的春晚舞台。有的人说生活不论高雅与低俗,小品就应该是接地气的,让观众发自肺腑的欢笑,并且能从中受益良多。小品是把发生在市井生活中的现实本质问题,通过艺术手段,简单粗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更直接的是反映一种喜剧精神。
小品本是一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即兴节目,随后搬到春晚的荧幕上,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每个小品编排的台词含义,背后都藏有它独特的生活哲理。“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用名片代替打扑克牌”。仔细回想,反映出在市场经济松散的管理下出现的物价滋乱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利益权衡的计算。小品的编排既要贴近大众的真实生活,也要通过搞笑的表演形式暗讽现实中的无奈与辛酸,真正诉说出大众的心声。而现在,在小品的基调上再附庸高雅的风格,想要在观众的眼里做到一枝独秀,可谓是难上加难。 小品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鹊起,再到最后的冷冷清清,这好比一颗在艺术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最后悄然落寞的退出历史舞台。小品艺术的落幕一方面反映万间事物瞬息变化的常态,或许是时势使然。我们应该承认与接受社会的变革,并且学习新知识和新思维,驾驭发展与创新两头马车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与其说想念以前的小品,不如说想念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的欢声笑语。当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时代发展趋势擦出碰撞的火花,采用何种方式来调和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并且合理解决矛盾问题,是在当下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一门里有人充当面子,就得有人充当里子。面子来源于文化的惰性,表现在重视别人的视野,忽视了自身的存在性。有的是俗里子装雅面子,有的是穷里子装富面子,这都是一种病。而这种病需要长期治疗。所谓大成若缺,只有缺口,才能让人进步。亦小品,亦社会,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