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怎样进展的?

      动脉硬化是动脉血管逐步老化的现象,它的发展有明显时间顺序。病变开始时不易察觉,身体机能却逐渐被慢性消耗。

      血液通道变窄的征兆往往起于细微处。血管内膜长期承受高压血流冲刷或血糖波动刺激,内皮细胞排列慢慢失序。细微伤口处形成粗糙面,促使脂肪和钙质趁虚渗入血管壁,像混凝土里埋下锈蚀钢筋。这种情况可能保持静止长达五年以上。

      动脉硬化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内皮损伤期、脂质条纹期、斑块形成期和并发症期。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早期干预可延缓或逆转病情进展。


一、内皮损伤期

动脉硬化的起始阶段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因素会导致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或化学性损伤,引发内皮功能异常。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吸引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为后续脂质沉积创造条件。


二、脂质条纹期

此阶段表现为脂质在内膜下堆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C )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血管壁,被氧化后触发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氧化脂质后成"泡沫细胞",在血管壁内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脂质条纹。此时尚未形成明显斑块,患者通常无状,但可通过检测血脂异常或血管超声。发现病变。

三、斑块形成期

随着脂质沉积加重,纤维斑块逐渐形成。斑块分为两类:

1.稳定斑块:纤维帽较厚,脂质核心小,破裂风险低(硬斑);

2.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易破裂引发血栓(软斑或混合斑)。

        此阶段可能出现血管狭窄,导致供血区域缺血(如运动后胸痛、间歇性跛行)。

四、并发症期


动脉硬化的终末阶段表现为斑块破裂或血管完全阻塞,引发严重临床事件:

1.急性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售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梗、脑梗等;

  2.  慢性缺血:血管狭窄超过70%时,静息状态会出现心绞痛、脑缺血等症状;

  3.动脉瘤或血管破裂:长期硬化使血管壁弹性降,局部扩张形成动脉瘤,可能破裂出血。

关键影响因素与预防

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不可控因素:年龄、遗传、性别(男性风险较高)。

早期干预如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戒烟可显著延缓病程。定期体检(如颈动脉超声、冠脉 CT A )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

总结

动硬化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从内皮损伤到严重并发症可能历时数十年。早期识别风险因素并干预,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