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杨老师儿童选书方法论除老师讲得之外还应该注意哪些?低年龄儿童的家长怎么才能给孩子选到适合自己孩子的书籍?3-6岁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籍?谢谢老师。
回复:
因为我对于低年龄儿童书籍没有研究,所以我就借助一位儿童教育专家Dr. 魏在专栏里的推荐和万维钢的推荐:
《怪来怪去》
《长大“干什么”》
《暖暖心绘本》丛书
《东方娃娃》绘本版
《2-6岁幼儿专注力培养游戏书:宝宝专注力1000》,共6本
《儿歌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作者 Mary Pope Osborne
Geronimo Stilton 的《老鼠记者》系列,比如 The Dragon of Fortune
Tui Sutherland 的 Wings of Fire 系列
乐高幻影忍者系列
口袋妖怪手册(Pokemon: Deluxe Essential Handbook)
LeapReader 出的“点读书”
Dav Pilkey 的 Dog Man 系列漫画
2、 党廉办-赵莺 在选书和读书方面一直困扰我的两个问题:第一,选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二者优缺点想必大家都知道的)?第二,如何做到把买来的书都读完?(经常买一堆书却很难去看完)
问题——选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能通过书籍获得点什么。那么只要有收获,完全就看自己的喜好的啦。有的人喜欢纸质书的手感,所以坚持一定要买纸质书,有的人喜欢电子书的便利。关键是看自己喜欢哪种感觉啦?哪怕别人都看电子书,但自己就是喜欢纸质书,那就继续纸质书。
我自己是电子书和纸质书一起进行,电子书快速检阅书籍,碰到特别有价值的书就会买来纸质书。
想起一个类比,淘宝和逛实体店,选择哪种呢?没时间就淘宝,有时间就逛实体店,反正买到让自己满意的好东西才是目的,管它是在淘宝上买还是在实体店买。
问题——如何做到把买来的书都读完?
最简单粗暴的答案就是:少买。
买一堆书回来读不完其实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例如我。我也总在反思,我得出的答案是:我需要通过买书缓解我的读书焦虑,想当然认为买来的书就相当于已经拥有知识,就如同我们在刷健身卡的那一刹那觉得健身已完成一样。
买书很容易,因为只需要付出一点金钱,而看书则需要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人类倾向于节约能量,所以看不完是正常的。
我对付自己的招数是:每增加一本书,就从书架上扔掉一本书,或者是把没读完的书堆在自己面前。
3、 采购部-胡浩 按《如何阅读一本书》对书的分类,可以把书分为虚构类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和论说类(历史、哲学、科学),请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回复:
书的分类方法非常多,我不确定你问这个问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分类。
一、按照目前的市面上出现的信息呈现形态分成12个信息项目
1汇考(目录):各主题之下以年代汇集文献。收录各个史书的编年体纪事和大纲。(目录)
2总论:一般性的论文或针对某一问题的概述。
3列传:与主题有关的传记和历史资料。
4艺文: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短的全引,长的摘录。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言辞流畅优美,说理透彻的作品,不限于文学。
5选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选取佳句,可供採择之用。名言名篇、精彩段落摘录。
6纪事:包括琐细的史事与逸话亦可传者、笔记小说中的故事、琐事轶事。
7杂录: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难入汇考的;或议论偏驳,难入总论的;或文藻未工,难入艺文的,统收於此。
8外编:远古和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难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录於此。
9图像(多媒体视频):用来显示文字难以表达的资料。如禽虫、草木、器物、服饰、地图等,目前有一些书籍大量采用图形图像讲解某一门学问或者某一本经典的也纳入此类。
10列表:数据统计图表+组织架构图表。
11考证:订正原书的错误。
12工具索引:工具书(字典词典辞典、百科、年鉴、手册、标准、文摘、书目、索引、类书、政书、表谱、图录(From 胡昌志先生))
二、理解力难度维度解析:
--要求读者为中国大陆初中毕业水平或相当,识字数量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500个,阅读量不少于50万字。
--从难到易分为 难懂级、花力气理解级、普通理解级、容易理解级。
--难懂级的书的特征:
或者是很薄,或者是很厚很厚,比如《道德经》《神学大全》。通常是久经世事的智者、哲人的著作。
--花力气理解的书的特征:
注释很多,旁征博引,结构严谨,一般的学术著作、经典的教科书都有,名人的经验总结的书,创作家的创作。
--普通理解的书的特征:
常见是事例+一段解释,说理或比较流于表面,或不深邃,大众图书、研究生之前的教科书都有。一般而言,长篇小说、经典名著等都属于普通理解的书的范畴。
--容易理解的书的特征:
图表较多,或者是辑录了很多的名人名言,或者是收集了较多的故事。一般而言,童话、短篇小说、大众流行读物都属于容易理解的书的范畴。
三、读物类型维度解析:
--从另一个角度对读者的理解力的描述
--大众读物,八卦杂志、报纸、言论集等等
--通俗读物,寻常老百姓可以听懂的
--学术读物,知识分子写的,大多在知识分子阶层进行交流,寻常老百姓不容易懂
>>学术读物细分:注释、评析、考证、争鸣、翻译、研究(From胡昌志先生的分类)
--教学读物,给学生+老师用的,知识传播与消化的重要一环
>>教学读物细分:大纲、教材、教参、教辅、讲义、普及、习题与试题、实验(From胡昌志先生的分类)
--传统经典,历经时间检验对于人类依然有指导意义的。在所有图书中的占比不会超过0.01%。通常是哲学和部分科学著作。但是并非一定容易理解或难以理解。
四、学问门类维度解析:
--玄学,看起来很复杂、很玄乎、涉及的因素很多的学问,例如风水、命理、相学、占卜等。
--神学,关于人的精神信仰的学问,例如各大宗教的信仰。
--科学,从人类可以理解的事物出发,可以不断扩展的,不断进行验证不断进行还原的知识体系。
--杂学,人的经验总结、常识总结,暂时未成系统的知识|学问。言论集合、案例集合等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难以归入系统知识的文化也入这一范围。
--艺术,关于人的个性创造的学问。
五、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世间万事万物,不外乎是天地人三才,博物、明理、经世三件事。--参考《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者陈梦雷先生的图书分类法,比对《古今图书集成》的目录,可以将所有的图书纳入六大汇编,三十三典,X部。X的意思是目前的学科数目未定,需要比对人类的知识探索与学科发展进行调整,但总的框架(纵向六大汇编+三十三典,横向十二结构功能形态,四种理解力层级)会保持稳定。
陈梦雷先生将六大汇编命名为:历象汇编(天)、方舆汇编(地)、明伦汇编(人)、博物汇编(博物,即系以人的感官等原始手段来观察人自身以外的世界)、理学汇编(学术)、经济汇编(经世),括号内笔者注释。按照现代人的理解,笔者将命名修改如下:天文汇编、地理汇编、人伦汇编、博物汇编、学理汇编、经世汇编。
具体细分如下:
天文汇编(天文学与宇宙学、地球科学)
地理汇编(地理学)
人伦汇编(人伦关系,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与其他人的互动的学问)
博物汇编(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的观察,对人类社会中的原始活动的观察)
学理汇编【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基础上升级,修改为道德、言语、政事、理智】
经世汇编【原来的典名如下:戎政(注:军事系统)、权衡(注:政治系统)、祥刑(注:法律系统)、礼仪、选举(注:人才选拔与培养)、乐律、食货(注:经济制度)、考工(注:工程技术),现在将原来名字更换为现代人熟悉的名称,同时将乐律典并入艺术典下的音乐主题,增加一典名为“资讯”。】
备注:作为我这号读书不多的人而言,书籍分类就两类:我能看下去的书和看不下去的书。
4、 陈兴_计划建设部_KM 电子书大量充斥纸质书籍,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客户自动提供定制化信息,每个人的碎片时间已经被视频、软文的各种快餐文化所占据。请问,能否有智能化的书籍分类评估和推送,帮助每一个人分阶段主动学习阅读?
回复:
要读的书太多,我们的时间太少,这是当下所有想要读书的人的焦虑,当然我也一样。
关于你问的“能否有智能化的书籍分类评估和推送,”,我还真没有关注过。
我常用的方法是从一本有价值的书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N多好看的书,例如我在读《怪诞行为学》时找到了《思考,快与慢》,然后就找到了《象与骑象人》。
或者我参照喜欢的读书人格外推荐的书,例如吴军、何帆、顾衡、刘苏里等等。
如果实在没时间读书,《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和《樊登读书》都值得推荐。
5、近年网络文学较为流行,纵横、起点等耳熟能详,甚至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都以网络文学改编。很多网络小说让我的感觉是看着很过瘾,但看完之后自己心里什么也没有留下。请问老师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作品?面对网络文学作品该如何选取?
回复:关于网络小说我推荐下心目中的两个读书大神的说法,一个是万维钢,一个是和菜头。(关于这两个人有多牛请自行百度)
和菜头说:
许多人羞于承认自己看网络小说,觉得格调低下,内容庸俗,我不那么看。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睡前最需要的是松弛神经。看网络小说完全不用动脑子,随便看个一二十万字,大脑渐渐地就放松了下来,睡意升起,翻个身就能睡着了。
不单如此,在看了那么多网络小说之后,我认为阅读网络小说是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好办法。
网络小说的本质是讲故事,而且是用极为残酷的方式讲故事。每本网络小说平均300万字,写手每天更新一万字,需要一口气更新一年多,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连续几章写得不对味,读者数量会立即下跌,造成收入下滑。所以,写手要想尽办法把故事说好,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这并非是网络的独创。在网络出现之前很久,金庸他们就发现可以利用武侠小说连载黏住读者,让他们每天坚持买报纸。所以,金庸的小说一本比一本厚。没有别的原因,写中短篇小说根本吸引不了读者,单行本永远比不过连载。在那个年代,连载算得上是最原始的直播,故事伴随着读者经过漫长岁月,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世界里,在微信公众号和“得到”出现之前,凭借短篇文章赚取稿费是根本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人们在网上张贴免费的短篇文字,为的是出名,成为著名写手。于是,报纸和杂志的副刊编辑会找过来,邀请去写专栏——依然是连载模式。如今,更新公众号或者在“得到”写作,终于去掉了中间商,实现了读者直接向作者付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来自《得到》APP专栏“槽边往事”《从网络小说学习写作》
万维钢说:
读网络小说的一个乐趣是主人公会不停地“升级”。修仙也好,领兵也好,升官也好,开公司当工业霸主也好,都好像是打游戏一样,一开始很弱小,不断地成长,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慢慢变得强大起来,同时探索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当然你可以说这纯粹是宅男在满足自己的幻想,真实世界里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 那么我要说的就是,你读的那些励志鸡汤其实也是幻想。在真实世界里不是说你一门心思好好努力就能升上去的。
这可不是说真实世界有多么黑暗。我们精英日课专栏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你总是要做一些不得已的取舍,并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方向。你眼中不成功的人,也许人家选择了别的价值;你眼中成功的人,你不知道他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诡秘之主》这本书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爱潜水的乌贼设计了一套非常不同于传统的晋升系统。而在我看来,这套系统更接近真实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寓言。
我认为中国网络作家已经得到了让小说好看的秘密,而这是现代中国人为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诡秘之主》这本书,可以说是代表了现代作家和现代读者共同的认知升级。你要说艺术性,那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但你要从数据角度,说小说的世界观之宏大、人物和道具之多,剧情之复杂,《诡秘之主》比几十年前金庸写的那些小说高出至少两档,比现代西方的《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也高出了一档。
这是一本作家必须借助计算机管理信息,读者必须借助百科档案标记知识点,才能写好和读好的小说。
这本书目前还在连载中,在起点排名第一,而且它的英文版也吸引到了很多海外读者,有人正在呼吁 Netflix 把它拍成电视剧。
——来自《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晋升、失控和“扮演法”》
杨老师说:我看过的网络小说不多,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太好看,在看的过程中压根停不下来,这让我觉得有点“可怕”,鉴于自己的意志力和时间精力都太有限,所以就实行了“戒断疗法”,干脆把网络小说APP都卸载啦。我想等我将来修炼得收放自如时,我还是会重回网络小说的美妙世界。